小兒脾常不足

0
5048
views

「三有餘,四不足」是中醫兒科關於小兒生理特點的重要理論,亦是對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小兒五臟生理功能活動水平的概括。

「三有餘」指心、肝、陽三者,「四不足」則是肺、脾、腎、陰。但家長們請注意這個理論是強調小孩子的生理特性,而並非病理變化,故此切忌為寶寶胡亂進補。

何謂脾常不足呢?小孩脾胃功能(尤指消化功能)並未發育健全,飲食餵養等稍有不慎便容易失調產生脾胃疾病;但小孩要健康成長卻又需要充足營養,兩者呈現矛盾狀態。更甚者,現代社會營養過盛的情況常見,比營養不足的問題嚴重。中醫學認為「脾主運化」,消化功能正常,全賴脾胃順暢無礙活動,食滯、不潔飲食、外邪侵襲、過分進補皆可造成邪實;先天不足、偏食、食無定時、大病過後等則造成正虛,兩者均影響運化,終將致病。故此拿捏小兒飢飽營養的平衡為父母者重中之重。以下介紹一些輔助小孩增強脾胃功能的方法。

小兒推拿

首先要介紹愈來愈流行的小兒推拿。小兒推拿簡單易行,無痛苦,操作方便,具有健脾和胃,強壯身體,預防疾病的功效。操作大約10-20分鐘,具體手法包括:補脾經、摩腹、掌揉臍、按揉足三里及捏脊。

1.補脾經200-500次(約2分鐘) —— 在拇指末節羅紋面作旋推法,稱為補脾經。

  • 旋推法:用拇指羅紋面輕附於小兒拇指上,做順時鐘方向的環旋移動。
  • 直推法:用拇指指腹沿小兒拇指橈側緣向掌根直推。

(注意:小兒皮膚嬌嫩,故動作要輕快連續,以不把皮膚推紅為佳。請隨年紀酌量加重。)

2.摩腹2-5分鐘 —— 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尾指合攏,在小兒的腹部大範圍做順時針摩動。

3.掌揉臍3-5分鐘 —— 摩法的動作與揉法有相似之處,但摩法用力輕,僅在體表撫摩;而揉法用力略沉,要帶動皮下組織。

4.按揉足三里50-100次 —— 足三里在膝關節外側(外膝眼)間隙下3寸,左邊先做,用大拇指或中食指指端。操作時以指端先按住足三里,再揉。(注意:要按住,沒按住且手法太重會破皮)。

5.捏脊3-5次 —— 以拇指及其他手指在治療部位做對稱性擠壓、捻動,稱為捏法。以捏法施於脊柱,稱為捏脊法。捏脊的操作一般均由龜尾穴(屁股端)開始,沿脊柱兩側而上止於大椎穴(即不上頸)。

便秘者可加用運水入土法:由小兒尾指指腹部的腎經穴起,沿手掌的尺側和掌根部,運至拇指指腹的脾經穴。

按不同證型進行

家長若希望推拿效果更顯著,可按不同證型進行推拿,以下簡單介紹傷食、濕熱和脾虛三型。

傷食(食滯)型

腹痛腹脹,泄瀉量多,酸腐穢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口臭噯酸,口渴納少,嘔吐酸溲,舌苔厚膩微黃,脈滑數,指紋沉滯,色紫。

手法:揉中脘(臍上四寸),揉天樞(臍左右旁開二寸)。

寒濕型

便稀多沫,甚如水樣,色淡臭味少,腸鳴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長,可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指紋色紅或淡紅。

手法:推三關(前臂橈側,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向上推)、揉外勞宮(順時針揉按手背中央)。

濕熱型(包括暑濕瀉)

腹痛即瀉,大便黃褐熱臭,一日十餘次,可表現為暴注下迫,便如水樣,亦可為瀉下黏滯不爽。肛門灼熱發紅,身有微熱,煩躁口渴,尿少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紅。

手法:

  • 清小腸(小指尺側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由指根 向指尖直推清小腸)
  • 退六腑(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腕橫紋成一直線,自肘推至腕)
  • 揉天樞

脾虛型

久瀉不愈,或時瀉時止,或食後即瀉。大便清稀,或完穀不化,有大量奶瓣及食物殘渣,日瀉數次至十餘次,食欲不振,精神疲憊,睡時露睛,面黃唇淡,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無力,指紋淡。

手法:
推三關,捏脊,按揉足三里。

厭食與偏食

正常來說,小孩是容易感到飢餓的,但現在很多小孩平時零食不離手,而且多是一些餅乾、巧克力等高糖食物,或是薯片等膨化食品,這些零食不僅缺乏營養,而且不易消化吸收,經常食用會損傷脾胃。而且零食吃多了,沒有規律的進食習慣,孩子便不會感到飢餓,自然不願意正常三餐進食了。另外,碳酸飲料釋放出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脹,影響食欲之餘,亦會令小孩子吸取過量糖分,影響健康。此外,用餐時候氣氛不愉快,常常吵鬧;或有電視電腦在旁,分散他們注意力,也會影響孩子食欲。

至於偏食,主要是由餵養不當引起。這可能與父母的飲食習慣有關,若父母本身挑食,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把這種習慣帶給小孩。從小父母經常吃甚麼,孩子也會跟著吃,時間長了就形成了習慣,只愛吃某些食物。

邵樂言(註冊中醫師)

小孩最擅善模仿父母,故家長首先要克服自己挑食的習慣,成為小孩的榜樣。其次,不可以強迫和責備等方式催促小孩進食,亦不要給予難以咀嚼或吞嚥的食物,這樣會使他們對進食失去興趣,對嫌惡的食物更加產生戒心,亦不應以食物作奬勵方式誘騙小孩,更不可只給予孩子愛吃的食物來滿足他們,這樣只會助長偏嗜。另外,家裡平常吃飯的氣氛要保持愉快,讓孩子將吃飯與快樂連在一起,而不是挨父母訓話或挑剔的痛苦時刻。

坊間介紹食療的文章及食譜眾多,本文不再詳細介紹。補品大多偏性較強,亦易滋膩有礙脾胃,而小兒脾常不足,故萬不可隨意進補。小兒食療應選用平和之品,簡單如淮山、扁豆、芡實、蓮子煲瘦肉、淮山薏米粥則可,亦老少咸宜。容易食滯的小孩子則可用山楂麥芽煲水,健脾消積。

切記:食療只是輔助,需要時則應求醫。3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網頁:www.yanchai.org.hk中醫服務內容

相關文章:小兒推拿需掌握穴位 辨識手法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