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流行「蒸腳」及「汗蒸幕」 ,目的都是令我們透過出汗,以排出身體毒素。眾所周知常見的排毒方法有三,一是排尿,二是排便,三是排汗。究竟蒸焗出汗和運動出汗有沒有分別呢?
雖然運動與蒸焗都能夠排汗排毒,但是我們更強調的是透過主動運動,尤其是帶氧運動而出汗。因為帶氧運動的強度較小,而且有節奏,持續時間又較長,故能夠透過運動來燃燒體內脂肪,這才是深層次的出汗;相反,蒸焗出汗只是透過熱力令毛孔擴張出汗,是較淺層次及被動的出汗方式,假若蒸焗不得宜的話,更會增加健康風險,容易引發中暑、中風及虛脫等病變情況。
然而,值得商榷的是有部分人是比較難出汗的,中醫學認為此類人的氣血陰陽虧虛,假若強而行之,必令元氣大傷,所以應先行作出相應的治療,以糾正其氣血陰陽之偏頗,若以蒸焗和運動方式排汗,非但不能排出體內毒素,而且更會為健康帶來風險。
此外,汗出又是否一身輕呢?中醫學認為部分人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以致出現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屬病理性出汗。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白晝經常汗出,動則尤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稱為盜汗。一般來說,汗證以屬虛者為多,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
汗證
中醫主要把汗證分為五大證型,包括肺衛不固、營衛不和、心血不足、陰虛火旺及邪熱鬱蒸。而各個證型有不同表現,症狀如下:
肺衛不固
表現為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治療上以益氣固表為主。
營衛不和
表現為汗出惡風,周身痠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脈緩。治療上以調和營衛為主。
心血不足
表現為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治療上以補心養血。
陰虛火旺
表現為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療上以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邪熱鬱蒸
表現為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治療上以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自汗盜汗湯水
自汗、盜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同病變,故可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乾(碧桃乾)、牡蠣等固澀斂汗之品,以增強止汗的功能。中醫學強調藥膳同源,以下分別介紹幾款適用於自汗和盜汗者的湯水供讀者們參考。
北耆淮山浮小麥湯
材料:北耆20g、淮山15g、浮小麥10g、炒白術10g、豬肉1塊、紅棗5粒。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共放鍋內加水12碗煲1.5小時。
功效:補氣益肺,健脾止汗。適用於氣虛自汗者。
黑豆五味烏梅湯
材料:黑豆50g、五味子10g、烏梅10粒。
做法:先將黑豆、浮小麥分別洗凈,共放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煮至黑豆熟爛,去渣取汁,飲用。每天一劑。
功效:養陰止汗。適用於陰虛盜汗者。
木耳浮小麥湯
材料:白木耳20g、百合20g、紅棗5粒、浮小麥30g。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百合略浸泡,煎湯(大約6碗水煎成2碗水),每日分早晚各1碗飲用。
功效:補氣養血,安神止汗。適用於心血不足盜汗者。
註:由於各人體質有異,詳情請向中醫師查詢。
出汗證六不治
很多人認為出汗是一件好事,但其實對某些人來說並非如此,出汗甚至更是一件不容忽視的事。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提出「汗證六不治」:「汗出而喘,汗出而脈脫,汗出而身痛苦,汗出而髮潤至巔,汗出如油,汗出如珠,皆屬不治之症」。所以凡見以上諸證,皆屬危急重證,不可妄自投藥,應從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