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胃轻瘫的认知与中医治疗

0
4787
views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日益上升,其中原因包括饮食不节以及缺乏运动。
糖尿病并发症也日趋明显,当中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但大部分人都对糖尿病胃轻瘫了解甚少。

者Kassander于1958年首先提出学名「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来总括这一类疾病。DGP发病的原因甚多,以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又称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胃动力下降以及胃排空延迟为最常见的原因。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令肠道的吸收功能下降。轻者可引至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增高死亡率,威胁患者生命。

目前治疗主要以药物控制症状为主,加上血糖控制及饮食调节,以提高疗效。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副作用,例如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虽然是唯一通过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用来治疗DGP的药物,但会出现嗜睡、焦虑、易怒及锥体外系症状等副作用。

中医看「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在中医书籍中,并没有「糖尿病胃轻瘫」这一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可将其归纳为「痞满」,而糖尿病在中医上属于「消渴」范畴。 中医古代文献中也曾记载过,消渴日久可生痞满。在《伤寒论 》巻六第十二篇:「辨厥阴病证并治」中记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金匮要略心典》也提过:「不食而渴,已属胃虚」。可见消渴发展到一定阶段,可由最初的消谷善饥发展为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大便异常等痞满之象。

中医依据「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症候可分以下证型:脾胃虚弱、肝郁犯脾、胃阴亏虚、虚实夹杂及痰瘀阻络。由于不少患者希望寻求非药物治疗,中医针刺治疗手段受到不少研究者重视,而临床上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无论是内服中药或者针刺疗法亦有不俗效果。

穴位保健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除了可选择接受正规的中医处方和针灸治疗之外,日常亦可多按摩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作为保健,可益气健脾,理气导滞,降逆和胃。

 

  •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中的「腑会穴」,有健脾消食,和胃宽中的作用,位于人体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是此穴。
  •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有和胃宽胸、降逆止呕的作用,位于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有调理脾胃,扶正培元的作用。
  • 足三里穴: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犊鼻)往下3寸。3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先向注册中医师咨询。


网页:www.ucn.org.hk/?c=chinese_med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Instagram:instagram.com/ucn_healthcare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