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胃輕癱的認知與中醫治療

0
4088
views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日益上升,其中原因包括飲食不節以及缺乏運動。
糖尿病併發症也日趨明顯,當中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但大部分人都對糖尿病胃輕癱了解甚少。

者Kassander於1958年首先提出學名「糖尿病胃輕癱」(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來總括這一類疾病。DGP發病的原因甚多,以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經(又稱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使胃動力下降以及胃排空延遲為最常見的原因。其臨床表現主要有:早飽、厭食、噯氣、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令腸道的吸收功能下降。輕者可引至營養不良,體重減輕,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者可增高死亡率,威脅患者生命。

目前治療主要以藥物控制症狀為主,加上血糖控制及飲食調節,以提高療效。不同藥物有不同的副作用,例如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雖然是唯一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用來治療DGP的藥物,但會出現嗜睡、焦慮、易怒及錐體外系症狀等副作用。

中醫看「糖尿病胃輕癱」

「糖尿病胃輕癱」是現代醫學的病名,在中醫書籍中,並沒有「糖尿病胃輕癱」這一病名,但根據其症狀,可將其歸納為「痞滿」,而糖尿病在中醫上屬於「消渴」範疇。 中醫古代文獻中也曾記載過,消渴日久可生痞滿。在《傷寒論 》巻六第十二篇:「辨厥陰病證並治」中記載:「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金匱要略心典》也提過:「不食而渴,已屬胃虛」。可見消渴發展到一定階段,可由最初的消穀善飢發展為食欲減退,食後腹脹,大便異常等痞滿之象。

中醫依據「糖尿病胃輕癱」的臨床症候可分以下證型:脾胃虛弱、肝鬱犯脾、胃陰虧虛、虛實夾雜及痰瘀阻絡。由於不少患者希望尋求非藥物治療,中醫針刺治療手段受到不少研究者重視,而臨床上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無論是內服中藥或者針刺療法亦有不俗效果。

穴位保健

「糖尿病胃輕癱」患者除了可選擇接受正規的中醫處方和針灸治療之外,日常亦可多按摩中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作為保健,可益氣健脾,理氣導滯,降逆和胃。

 

  • 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又為八會穴中的「腑會穴」,有健脾消食,和胃寬中的作用,位於人體腹部前正中線,臍上4寸,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是此穴。
  • 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有和胃寬胸、降逆止嘔的作用,位於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有調理脾胃,扶正培元的作用。
  • 足三里穴:位於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犢鼻)往下3寸。3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網頁:www.ucn.org.hk/?c=chinese_med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Instagram:instagram.com/ucn_healthcare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