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贫血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大抵都以为是中医专用。事实上,贫血是西医定义的一个名词,在传统中医学里是没有贫血这个病名的。贫血被中医归纳入「血虚证」的范畴,治疗血虚证方面,中医有其固有特色,往往能奏奇效。
现代医学认为: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的红血球数量减少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液因而变稀变淡而产生。但是中医学上,并没有「贫血」这个名称,其实贫血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就像我们常说头晕,头晕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病。严重贫血病人临床表现多是脸色、口唇及指甲的颜色苍白,容易感到疲倦,手脚冰冷无力,心慌心跳、气短、头晕、精神不振、舌色淡白,脉沉弱细等。中医学根据病人的症状表现,把贫血归纳于「血虚证」的范畴。
因为贫血只是一种症状,很多疾病都有可能出现,虽然在西医学上,贫血可分有许多种,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或失血性贫血等,而在中医学上,「血虚证」则概括了所有贫血症状。
贫血有哪些症状?
中医判断「血虚证」依靠的是医师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得出结论,若病人符合几个血虚证的表现,则可判为「血虚」。而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 脸色、口唇、指甲颜色苍白。
- 容易疲倦
- 手脚无力或冰冻
- 心慌心跳、气短。
- 头晕
- 精神不振
- 舌色淡白、脉细弱。
要诊断病人是否「血虚」其实并不困难,无论病人是否做过客观的血样检查,或是中医师通过四诊,凭著病人的临床表现与病史,都可判断出病人是否有血虚证。而值得医师细心研究的,是引起血虚证背后的原因,寻找病因才是治疗的关键,只有治愈引起血虚证主要疾病,才能真正治愈血虚证。
引起血虚的原因
中医对于疾病的态度,并不局限于局部病症,而注重于人体整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所以虚证可分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若是被诊断为血虚证,需分析引起血虚的病因及病机。
血虚,一般为脏腑亏损,元气虚弱所致。中医认为,「诸血皆属于心,血之源头在于肾,精气充足,百脉和畅」。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人摄取水谷营养物质,由脾胃运化成了食物的「精微」,通过五脏六腑的功能配合,化生成为血液。由此可见,血液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故中医谓「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而这些脏腑功能的充分发挥,又有赖于肾之阳气的推动。因此,心、肝、脾、肾功能衰弱,均可导致血虚。此外,由于外邪侵入人体,影响到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运行,日久也会引起血虚。
较常见引起血虚的病症有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及某些慢性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肾炎、癌症等。
哪些人最常有贫血?
- 长者 —— 脏腑功能退化,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因而容易患上贫血。
- 长期慢性病患者 —— 体质较差、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容易受外邪入侵机体,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运行,就有机会导致贫血。
- 女性 —— 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每月都有月经来潮,相对来说,失血的机会较男性大,但是正常的月经量是不会引起贫血的,只有经量过多或经期过长,才有可能因失血过多而导致贫血。
甚么需要特别注意?
血虚证听起来好像是个严重的疾病,实则不然。血虚证亦有轻重之分,治疗时最重要是看由甚么原因引起血虚,如果只是偶然间出现头晕心跳、手脚冰冷,不一定要立即接受治疗。不过在起居饮食上需要注意一下,可以请教中医师,在饮食上选取一些调补食物。
如何调养?
中医药在治疗调理「血虚证」有其特色,总的原则是:气血同治。中医学认为:血为有形之物,气属无形之用。血之运行有赖于气,故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的理论。血由气而生,而气也必须有血为依附,才能发挥其生化、运动的作用。二者互相依赖,又互相促进,保持相对平衡。所以,在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血虚仅补血是不足够的。临床上的「血虚证」患者一般均伴有气虚,在治疗血虚时,除了使用补血养血活血药物之外,经常还加上补气益气行气的药物,旨在气血双补。
同时,对于血虚的患者,中医还强调「治病求本」的原则。即要重视引起血虚的原因,积极治疗疾病的源头。尤其是某些慢性失血疾病(如痔疮)所引起的血虚,应首先治疗这些慢性疾病,然后再调理由于慢性疾病所导致长期失血而引起的「血虚证」。此外,饮食要均衡,不要偏食。进食时要细咽慢嚼,少食多餐。平时也可以适当进食带酸性的食物或水果,如醋、橙、柑、山楂等,以帮助胃酸正常分泌(因为贫血病人通常会有胃酸分泌不足的情况),促进食物内的铁质吸收。
年龄不同贫血调养有否不同?
中医学一向强调治疗各种疾病时须「辨证施治」、「因人制宜」的治疗和调养原则,因此,在治疗和调理贫血病人时会因应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除了采用补益气血的治法外,还根据不同的个体差异在遣方用药时有所侧重。例如:女性病人以补血为主,应加强补血药物;小童则相对脾胃较弱,所以要加强健脾理气药物;老年人则加强补益肝肾药物。
补血的食品
猪肝、羊肉、瘦肉、蛋黄;红萝卜、芹菜、菠菜、芋头、豆芽;山楂、葡萄、红枣、龙眼;黑木耳、黑糯米、黑豆、紫菜、海带、蘑菇等食物含铁量丰富,多食对贫血病人有益,尤其对缺血性贫血病人有帮助。此外,具有药食两用价值的中药材如何首乌、当归、熟地、阿胶等也有较好的补血补虚作用。3
补血品不要随便吃
很多时病人都会告诉医师其不适的症状,诸如头晕、心慌心跳、精神不振,医师凭著病人主诉的病征结合四诊所得而诊断为「血虚证」,但是,这个病人在化验做血样检查,其血红蛋白或血色素未必一定低下,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医所认为的「血虚证」并不完全等同西医的贫血症。
梁浩荣医师认为,病人不应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而自以为患有「血虚证」,在坊间购买补血成药或补血酒,因为医师在判断病人是否患有「血虚证」时,是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而综合得出结论的,病人自我「感觉」症状往往是不准确的。举例说,病人认为自己湿热,因而吃很多清凉的药茶,很可能会愈吃愈感到不适,因为病人的体质可能是阴虚,有虚热,却自觉是湿热,吃了太多苦寒药物,就只会令阴虚更严重。梁医师说,病人不要自我判断为「血虚证」或是「气虚证」,最好由医师判断,在医师建议服用才好服用。而且,市面上所谓的补血产品未必真的有补血功效,市民不要随便轻信广告的宣传句语。若是症状明显,没有医师的诊断而服食坊间的保健产品未必可以达到治疗或调理的效果,相反会因而掩盖了真正的病因,耽误了治疗时机。
另外,若是被医师判断为「血虚证」,一些家庭常用的补身汤水如乌鸡煲当归、杞子、百合、玉竹等等,是可以改善「血虚证」的,而最重要是看适合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