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的中醫理論

0
373
views

我們對貧血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大抵都以為是中醫專用。事實上,貧血是西醫定義的一個名詞,在傳統中醫學裡是沒有貧血這個病名的。貧血被中醫歸納入「血虛證」的範疇,治療血虛證方面,中醫有其固有特色,往往能奏奇效。

代醫學認為:貧血是由於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減少和血紅蛋白濃度降低,血液因而變稀變淡而產生。但是中醫學上,並沒有「貧血」這個名稱,其實貧血只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就像我們常說頭暈,頭暈只是一個症狀,而不是一種病。嚴重貧血病人臨床表現多是臉色、口唇及指甲的顏色蒼白,容易感到疲倦,手腳冰冷無力,心慌心跳、氣短、頭暈、精神不振、舌色淡白,脈沉弱細等。中醫學根據病人的症狀表現,把貧血歸納於「血虛證」的範疇。

因為貧血只是一種症狀,很多疾病都有可能出現,雖然在西醫學上,貧血可分有許多種,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溶血性或失血性貧血等,而在中醫學上,「血虛證」則概括了所有貧血症狀。

貧血有哪些症狀?

中醫判斷「血虛證」依靠的是醫師望、聞、問、切四診綜合得出結論,若病人符合幾個血虛證的表現,則可判為「血虛」。而常見的臨床表現有:

  • 臉色、口唇、指甲顏色蒼白。
  • 容易疲倦
  • 手腳無力或冰凍
  • 心慌心跳、氣短。
  • 頭暈
  • 精神不振
  • 舌色淡白、脈細弱。

要診斷病人是否「血虛」其實並不困難,無論病人是否做過客觀的血樣檢查,或是中醫師通過四診,憑著病人的臨床表現與病史,都可判斷出病人是否有血虛證。而值得醫師細心研究的,是引起血虛證背後的原因,尋找病因才是治療的關鍵,只有治愈引起血虛證主要疾病,才能真正治愈血虛證。

引起血虛的原因

中醫對於疾病的態度,並不局限於局部病症,而注重於人體整體的陰、陽、氣、血平衡,所以虛證可分陰虛、陽虛、氣虛和血虛。若是被診斷為血虛證,需分析引起血虛的病因及病機。

血虛,一般為臟腑虧損,元氣虛弱所致。中醫認為,「諸血皆屬於心,血之源頭在於腎,精氣充足,百脈和暢」。血的生成來源於「水穀」之精氣,人攝取水穀營養物質,由脾胃運化成了食物的「精微」,通過五臟六腑的功能配合,化生成為血液。由此可見,血液的生成和調節,與心、肝、脾、腎等臟腑關係密切,故中醫謂「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而這些臟腑功能的充分發揮,又有賴於腎之陽氣的推動。因此,心、肝、脾、腎功能衰弱,均可導致血虛。此外,由於外邪侵入人體,影響到五臟六腑的功能正常運行,日久也會引起血虛。
較常見引起血虛的病症有月經過多、痔瘡出血及某些慢性疾病,如胃潰瘍、慢性腎炎、癌症等。

哪些人最常有貧血?

  • 長者 —— 臟腑功能退化,影響水穀精微的吸收,因而容易患上貧血。
  • 長期慢性病患者 —— 體質較差、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容易受外邪入侵機體,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正常運行,就有機會導致貧血。
  • 女性 —— 由於女性的生理特點,每月都有月經來潮,相對來說,失血的機會較男性大,但是正常的月經量是不會引起貧血的,只有經量過多或經期過長,才有可能因失血過多而導致貧血。

甚麼需要特別注意?

血虛證聽起來好像是個嚴重的疾病,實則不然。血虛證亦有輕重之分,治療時最重要是看由甚麼原因引起血虛,如果只是偶然間出現頭暈心跳、手腳冰冷,不一定要立即接受治療。不過在起居飲食上需要注意一下,可以請教中醫師,在飲食上選取一些調補食物。

如何調養?

中醫藥在治療調理「血虛證」有其特色,總的原則是:氣血同治。中醫學認為:血為有形之物,氣屬無形之用。血之運行有賴於氣,故有「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之母,血至氣亦至」的理論。血由氣而生,而氣也必須有血為依附,才能發揮其生化、運動的作用。二者互相依賴,又互相促進,保持相對平衡。所以,在中醫學的角度來說,血虛僅補血是不足夠的。臨床上的「血虛證」患者一般均伴有氣虛,在治療血虛時,除了使用補血養血活血藥物之外,經常還加上補氣益氣行氣的藥物,旨在氣血雙補。

同時,對於血虛的患者,中醫還強調「治病求本」的原則。即要重視引起血虛的原因,積極治療疾病的源頭。尤其是某些慢性失血疾病(如痔瘡)所引起的血虛,應首先治療這些慢性疾病,然後再調理由於慢性疾病所導致長期失血而引起的「血虛證」。此外,飲食要均衡,不要偏食。進食時要細咽慢嚼,少食多餐。平時也可以適當進食帶酸性的食物或水果,如醋、橙、柑、山楂等,以幫助胃酸正常分泌(因為貧血病人通常會有胃酸分泌不足的情況),促進食物內的鐵質吸收。

年齡不同貧血調養有否不同?

中醫學一向強調治療各種疾病時須「辨證施治」、「因人制宜」的治療和調養原則,因此,在治療和調理貧血病人時會因應病人的性別、年齡、體質等而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除了採用補益氣血的治法外,還根據不同的個體差異在遣方用藥時有所側重。例如:女性病人以補血為主,應加強補血藥物;小童則相對脾胃較弱,所以要加強健脾理氣藥物;老年人則加強補益肝腎藥物。

補血的食品

豬肝、羊肉、瘦肉、蛋黃;紅蘿蔔、芹菜、菠菜、芋頭、豆芽;山楂、葡萄、紅棗、龍眼;黑木耳、黑糯米、黑豆、紫菜、海帶、蘑菇等食物含鐵量豐富,多食對貧血病人有益,尤其對缺血性貧血病人有幫助。此外,具有藥食兩用價值的中藥材如何首烏、當歸、熟地、阿膠等也有較好的補血補虛作用。3

 

補血品不要隨便吃

梁浩榮(註冊中醫)

很多時病人都會告訴醫師其不適的症狀,諸如頭暈、心慌心跳、精神不振,醫師憑著病人主訴的病徵結合四診所得而診斷為「血虛證」,但是,這個病人在化驗做血樣檢查,其血紅蛋白或血色素未必一定低下,所以可以這樣說,中醫所認為的「血虛證」並不完全等同西醫的貧血症。

梁浩榮醫師認為,病人不應根據個人的主觀判斷而自以為患有「血虛證」,在坊間購買補血成藥或補血酒,因為醫師在判斷病人是否患有「血虛證」時,是經過望、聞、問、切四診而綜合得出結論的,病人自我「感覺」症狀往往是不準確的。舉例說,病人認為自己濕熱,因而吃很多清涼的藥茶,很可能會愈吃愈感到不適,因為病人的體質可能是陰虛,有虛熱,卻自覺是濕熱,吃了太多苦寒藥物,就只會令陰虛更嚴重。梁醫師說,病人不要自我判斷為「血虛證」或是「氣虛證」,最好由醫師判斷,在醫師建議服用才好服用。而且,市面上所謂的補血產品未必真的有補血功效,市民不要隨便輕信廣告的宣傳句語。若是症狀明顯,沒有醫師的診斷而服食坊間的保健產品未必可以達到治療或調理的效果,相反會因而掩蓋了真正的病因,耽誤了治療時機。

另外,若是被醫師判斷為「血虛證」,一些家庭常用的補身湯水如烏雞煲當歸、杞子、百合、玉竹等等,是可以改善「血虛證」的,而最重要是看適合與否。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