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淺說

0
1586
views

中醫學說一向被譽為博大精深,高不可測。陰陽五行,四診八綱,五味歸經,升降浮沉,這些中醫理論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

醫理論歷史悠久,與西醫比較,許多人都覺得很「玄」,不易理解。中醫基礎理論主要源於《黃帝內經》等古籍,而其形神學說、陰陽學說、針灸的經絡和穴位,無不是人體另一空間的情況,肉眼無法看到,而中醫綱要是陰陽、五行、四診、八綱組成基本理論而成。

陰陽

  • 陰陽分類:分為兩大類或正與負
  • 互相對立:互相制約,有平衡作用,陰陽消長。
  • 陰陽再分:數之可拾,推之可百。
  • 陰陽互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
  • 陰陽轉化:陰陽互相變化

五行

五行學說是指金木水火土的五種物質,產生分類,分節,互相消長,平衡,互相依存,互相轉化,而成各樣變化。

基本觀點 —— 相生相剋,相乘相侮

  • 相生: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腎)→木(肝)
  • 相剋:木(肝)→土(脾)→水(腎)→火(心)→金(肺)→木(肝)
  • 相乘:乘對方之弱而入侵,例:木原本剋土,因土不足而乘土虛而被剋,使土更虛。
  • 相侮:本身太強盛,例:金剋木,但木太盛,金不能剋,反被木所剋。

八綱

八綱就是指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中醫基本理論核心。陰陽是指陰陽辨證,分有陰證與陽證。

陰陽

  • 陰證:精神萎蘼,面色皓白或蒼白,不發熱,肢冷畏寒,大便溏,小便溲清,呼吸與聲音氣短而音低,口不渴,喜熱飲,苔白質淡,腺濡細或微弱。
  • 陽證:精神狂躁,臉色潮紅,壯熱下惡寒,大便秘,小便短赤,呼吸氣粗,語言聲高,口渴喜冷飲,苔黃質紅,經脈滑實或洪數。

表裡

表裡指病位劃分,表是指皮毛、肌膚經絡等部位;裡是指骨髓、臟腑的部位。

  • 表證:常見惡風或惡寒、發熱、頭痛、關節四肢痠痛、脈浮。再分有:表寒、表熱、表虛、表實證狀。
  • 裡證:發熱不惡寒,舌紅、苔黃、惡熱心煩,大汗出而口渴,小便短赤脈細數。

寒熱

寒熱指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的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的表現為熱證。

  • 寒證:惡寒喜熱口不渴,面白,四肢寒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膩,脈遲或緊。
  • 熱證:惡熱喜冷,渴喜冷飲,面紅赤,四肢發熱,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虛實

虛實指正邪盛衰,虛指正氣不足,實指邪氣盛實。

  • 虛證:
    • 肺氣虛 —— 氣喘息短,自汗,言語無力。
    • 中氣虛 —— 四末微冷,腹脹時淺痛,而喜按,不欲飲,便溏淺瀉。
    • 元氣虛 —— 令虛陽上浮,兩顴嫩紅,帶白,耳鳴,虛聾頭暈,心跳或雙手發顫或氣不接續。
  • 實證:
    • 肺氣實 —— 胸痞頭眩痰多氣壅不得臥
    • 胃氣實 —— 中胸嘈雜懊懁,噯腐吞酸,嘔吐,呃逆。
    • 腸氣實 —— 腹脹滿繞臍痛,大便秘結或下腑赤,潮熱譫語。
    • 肝氣實 —— 頭痛目眩

血分方面

虛證

唇淡面白,心煩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夜熱盜汗,筋惕肉潤,甚則手足癱瘓。

實證

瘀在腠理,則局部青腫疼痛,在經絡則身痛筋孿,瘀在上焦則胸膈肩膊刺痛,在中焦則脘腹竄痛,在下焦則小腹滿刺痛,凡瘀血作痛,痛處下移,或大便色黑。

四氣五味

四氣

指藥性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特點,寒涼屬陰,溫熱屬陽。

  • 寒、涼 —— 寒涼藥多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常用於大熱煩渴,臉紅目赤,脈洪數等陽證熱證。
  • 溫、熱 —— 溫熱藥多具有溫陽救逆,散寒之功,用於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大便清稀,脈微等陰證寒證。

五味

指是辛、甘、酸、苦、鹹等五種不同藥味,其實是有淡味和澀味。

  • 辛:能散、能行、能潤。散 —— 可開表達邪,發汗解表,治表證。如麻黃、桂枝、紫蘇。行 —— 行氣活血,治氣滯血瘀,如木香行氣,桃紅,紅花治血。潤 —— 潤腎燥,治陰虧腎燥,如知母潤腎燥,瀉腎,菟絲子滋腎陰潤腎燥。
  • 甘:能補,能和,能緩。補 —— 可補虛扶弱,治虛弱證,如人參,大補元氣,大棗和中補益。和 —— 指協調,如甘草調和諸藥。緩 —— 指緩和急迫,治拘攣,疼痛,如白芍歛陰緩急止痛。
  • 酸:能收、能澀,收指收歛,澀指澀精,治各種滑脫不禁症。如金櫻子澀,五味子歛汗,河子澀腸,覆盆子縮尿。
  • 苦:能泄、能燥、能堅。泄指通泄,降泄之分,如大黃芒消通泄滿,滌燥屎,桑、杏仁降泄肺氣,以平喘咳,梔子清泄火熱。燥指燥濕,治濕證,如蒼朮燥寒濕,黃便燥濕熱。堅指堅陰,治陰虛火旺症,如黃柏泄相火之腎陰。
  • 鹹:能下能軟。下指泄下,治堅結便秘症,如芒消瀉下通便;軟指堅散結、痰核痞塊,如昆布、海藻治癭瘤,半夏牡蠣,互楞子治痰核痞塊等。
  • 淡:能滲能利。滲指滲濕利水,治濕邪或水氣,如茯苓、苡仁利水滲濕,赭苓澤瀉利尿。

升降浮沉與歸經

升降浮沉

指藥物在體內所產生動向,升指上升舉,降指下降平逆,浮指發散向外,沉是泄利,向內,入裡,升浮屬陽,沉降為陰。

歸經

將藥物相對臟腑經絡病變的作用,進行歸納,使之條理化,系統化,便形成藥物的歸經理論,主要是從藥物對臟腑經絡病症的治療效果中總結出來的,而藥物的色、味、臭,與它歸經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繫,例如白朮卻不歸肺經,其味甘入脾,能健脾,除濕止瀉,故入肝經,白朮味苦卻不歸心經,因其色白入肺,能補肺歛肺,故歸肺經。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