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症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在个体易感体质或个性不良基础上,产生的高度神经活动功能失调,其主要临床特征为神经过程易于兴奋和迅速疲倦,且常伴有情绪不稳、睡眠障碍和多种身体不适感等症状。
神经衰弱迄今检查仍未能发现躯体损害证据,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大多数病人是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临床症状多样化,但缺乏特性,常见以下症状。
容易兴奋和易怒
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性情变得急躁和易怒,情绪明显不稳,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引起发怒和伤感、流泪,明知不对且无法控制。因兴奋性增强,病人终日惶惶不安,说话和举动也过于急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外界噪音、强光或难闻的气味特别敏感和反感。少寝,多梦纷纭,因而病人早晨起床时仍感到疲惫,到了晚上则感到症状减轻。常有入睡困难和睡眠很浅等不适感觉。
容易疲倦和衰弱
在病人容易兴奋和易怒之下,随之而来的是疲惫不堪。用脑思考问题稍久则出现兴奋,眼花撩乱甚至不能坚持。注意力减弱,时间愈长就愈加重而影响近记忆力,特别是对数字和姓名记忆尤为困难,当病情日渐加重时,病人出现全身无力和卧床不起,严重时不能继续工作和处理日常生活。
躯体症状
由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感受器官和内感受器官的敏感性增强。病人常有头痛或头紧箍感。触觉、痛觉和温度感异常敏感,时而不能忍受,稍强的刺激因内感性增高,平时不能察觉到的内脏活动也会感觉到了。如感到心悸、心前区疼痛,或胃肠蠕动增强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心动过速、心脏期外收缩、血压偏高或偏低、多汗、肢端发凉、腹胀、腹泻、便秘、遗精、早泄、阳痿及月经不调等。
病理性心理反应
病人对症状的感受不同,因而作出的反应也不同。大多数病人有疑问倾向,如因头常昏痛和记忆力减退,而怀疑脑部有了器质性病变,或因心悸或心脏期外收缩而怀疑有心脏病,或因治疗一时不见效,而担心患了不治之症等。正因对疾病的顾虑和担忧,引起焦急不安和紧张恐惧,从而加重了原来的病症。如此一再反复形成恶性循环,临床表现复杂化。这种心理反应常受病人的主观见解,性格特点和周围相处的人(包括医务人员)的态度等影响而波动。
关乎心肝脾肾
中医学认为,神经衰弱的病理变化与精、气、血、痰、火有关,连系脏腑则主要和心、肝、脾、肾关系密切,主要分为:
- 肝气郁结型
- 心肝阳虚型
- 心脾两虚型
- 心肾不交型
- 肾阳虚型
五种类型需辨证论治,尤其以环境及性格为主要因素。病程长短,常决定于导致发病的精神因素,解决的程度和病人对疾病的态度,病情大多数趋向迁延。
神经衰弱这一症候,其实与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因素与社会事业,社会道德和家庭有着密切关系,也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之所能对人产生心理障碍和疾病是透过生理和组织器官变化环境而引起的,反之,多种生理因素的不平衡,身体中多个主要器官和系统发生障碍,也会产生反应作用。
中医治疗神经衰弱的理论依据,也就是情志脏腑相关论。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并以为情志是属于五脏的产物,是五脏功能活动的反映,因此,不同情志的生理、病理,必然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