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虚弱体质饮食宜忌

0
4114
views

体质虚弱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其原因或是先天不足,或是后天失养,或是在大病之后出现多种多样的虚弱征象。

据各自体质虚弱的不同表现,中国传统医学通常分制归纳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心虚、肝虚、脾虚、肺虚和肾虚等类型。以下介绍各类虚证的饮食宜忌。

1.气虚

气虚为中医术语,一般是指体质素虚或久病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表现。诸如气虚之人常感到倦怠无力、语言低微、懒言少动,动则气短或气喘、呼吸少气、面色暗白、头面四肢浮肿、饮食不香、肠鸣便溏、消化不良、多汗自汗,动辄易患感冒,脉搏虚弱无力,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印等,均为气虚之象。事实上气虚之人通常还与脾、肺、心、肾之虚有关,气虚者或伴有厌食、腹胀、呕恶、慢性腹泻、胃下垂、脱肛等脾虚表现,或伴有呼吸短促,慢性咳喘等肺气虚症状,或伴有心悸、心慌、早搏、心动过缓、脉结代等心气虚现象,或有腰酸、腿软、下肢浮肿、小便频多等肾气虚症候。所以,对于气虚者的饮食宜忌,应兼顾到五脏之虚。
宜食:粳米、牛肉、鸡肉、鳝鱼、鳜鱼、大枣、葡萄、花生、山菜、燕窝及人参等。
忌食:山楂、柚子、橙、生萝卜、大蒜、马蹄及烟酒等。

2.血虚

血虚的体质,常因失血过多,或者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或因营养不足,或因七情过度,暗耗阴血等原因所引起,以致不能濡养脏腑经脉,而出现面色苍白,头眩目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指甲眼脸缺少血色,甚至毛发枯槁,稀疏脱落,全身乏力,妇女闭经或经少,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征象。
宜食:牛肉、鸡蛋、阿胶、大枣、葡萄、龙眼肉、菠菜、藕、黑芝麻及何首乌等。
忌食:大蒜、马蹄、白酒、生萝卜、海藻等。

3.阴虚

阴虚体质多因久病阴伤,或房事不节,或过食温热香燥之物,或因情志内伤,暗耗津液,以致人体阴液亏损,失去润泽脏腑,滋养经脉肌肤的功用,出现身体羸瘦,形容憔悴,口干喉燥,咽痛咽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甚至骨蒸盗汗,或午后低热,或夜热早凉,呛咳、颧红、消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一系列阴虚体征。
宜食:鸭肉、猪肉、鸡蛋、牛奶、甲鱼、龟肉、干贝、海参、燕窝、银耳、西洋参。
忌食:羊肉、海马、炒花生、龙眼肉、大蒜、芥菜、辣椒、红参及烟酒等。

4.阳虚

阳虚是指人体内的阳气不足,中国传统医学通常分为脾阳虚和肾阳虚,大多数表现为畏寒肢冷,体温偏低,手足发凉,或腰背冷或腰以下有冷感,大便经常稀薄不成形,小便很长或小便频数,或溺后余沥,或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宜食:羊肉、海马、荔枝、冬虫夏草、人参、蛤蚧等。
忌食:鸭肉、兔肉、阿胶、牛奶、甲鱼、西瓜、苦瓜、生萝卜、草菇、紫菜、马蹄等。

5.心虚

按中医传统理论,心主血脉,心至藏神,故心的病症主要表现在血脉改变与神志异常,分别表现为:心悸、胸闷、失眠或多梦、健忘、脉细弱。
宜食:龙眼肉、红枣、百合、莲子、西洋参、山楂、人参、小麦。
忌食:辣椒、花椒、酒、绿豆、柿子等。

6.肝虚

按中医传统理论,肝主藏血而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至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肝体阴而用阳,故肝虚证,主要表现为阴血不足与阳气过亢,包括肝血虚,肝阴虚,肝阳虚和肝阳上亢证等。
宜食:淡菜、芹菜、海蜇、松子仁、杞子、天麻、人参、何首乌等。
忌食:大蒜、辣椒、白酒、羊肉、公鸡、韭菜、洋葱、烟等。

7.脾虚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在于饮食,而食物的消化吸收全依靠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虚则水乏精微无以传输运化,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需养,从而出现面痿黄,精神疲惫,身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饮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怯冷,妇女脾虚带下,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等脾虚现象。
宜食:粳米、糯米、番薯、薏米、扁豆、鲫鱼、大枣、芡实、党参、莲子等。
忌食:阿胶、牛奶、海参、梨、柿子、山楂、马蹄、生萝卜、西洋参等。

8.肾虚

中医理论以为,肾濡主藏精,主骨生髓而通于脑,又主水液代谢,至纳气,开窍于耳于二阴,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为水大之宅。故肾的病证,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水液代谢,脑、髓、骨及大小便,听觉变化及呼吸功能有关,且多为虚证。
宜食:淡菜、鲈鱼、干贝、栗子、山菜、杞子、冬虫夏草、杜仲、首乌等。
忌食:马蹄、生萝卜、生黄瓜、洋葱、辣椒、盐及烟酒等。

9.肺虚

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涸水道,外乏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肺虚则肺功能下降,以呼吸不利,喘息少气,咳吐痰血为主要表现。
宜食:木耳、燕窝、百合、白果、山菜、胡桃仁、阿胶、蛤蟆油、冬虫夏草、黄花等。
忌食:生萝卜、大蒜、洋葱、烟和酒等。

宜忌只是相对

饮食宜忌包含着相当复杂的内容,宜与忌之间,也只是相对的,宜食之物,也应适当节制;忌食之物,也非点滴不可沾唇。如果单纯地从现代营养学所说的饮食的七大营养素 —— 蛋白质、脂肪、淀粉质、水、维他命、矿物质和纤维素的多寡或有无来研究,那就完全失去了讨论饮食宜忌的意义。

历代医家,尤其是食医,以及养生学家和民间大众,都对饮食宜忌极为重视,时至今日,食医早已不复存在了,很多临床医生往往忽略了人饮食宜忌的重要性,可以说,医生诊治完毕,详细嘱咐病人饮食宜忌者,已是非常之少。而事实上,在正确的诊治病人之后,对患者的饮食宜忌若能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完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