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種虛弱體質飲食宜忌

0
3765
views

體質虛弱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其原因或是先天不足,或是後天失養,或是在大病之後出現多種多樣的虛弱徵象。

據各自體質虛弱的不同表現,中國傳統醫學通常分制歸納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心虛、肝虛、脾虛、肺虛和腎虛等類型。以下介紹各類虛證的飲食宜忌。

1.氣虛

氣虛為中醫術語,一般是指體質素虛或久病之後所引起的一系列表現。諸如氣虛之人常感到倦怠無力、語言低微、懶言少動,動則氣短或氣喘、呼吸少氣、面色暗白、頭面四肢浮腫、飲食不香、腸鳴便溏、消化不良、多汗自汗,動輒易患感冒,脈搏虛弱無力,舌質淡,舌體胖大,舌邊有齒印等,均為氣虛之象。事實上氣虛之人通常還與脾、肺、心、腎之虛有關,氣虛者或伴有厭食、腹脹、嘔惡、慢性腹瀉、胃下垂、脫肛等脾虛表現,或伴有呼吸短促,慢性咳喘等肺氣虛症狀,或伴有心悸、心慌、早搏、心動過緩、脈結代等心氣虛現象,或有腰痠、腿軟、下肢浮腫、小便頻多等腎氣虛症候。所以,對於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
宜食:粳米、牛肉、雞肉、鱔魚、鱖魚、大棗、葡萄、花生、山菜、燕窩及人參等。
忌食:山楂、柚子、橙、生蘿蔔、大蒜、馬蹄及煙酒等。

2.血虛

血虛的體質,常因失血過多,或者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或因營養不足,或因七情過度,暗耗陰血等原因所引起,以致不能濡養臟腑經脈,而出現面色蒼白,頭眩目花,耳鳴耳聾,心悸失眠,指甲眼臉缺少血色,甚至毛髮枯槁,稀疏脫落,全身乏力,婦女閉經或經少,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減少等徵象。
宜食:牛肉、雞蛋、阿膠、大棗、葡萄、龍眼肉、菠菜、藕、黑芝麻及何首烏等。
忌食:大蒜、馬蹄、白酒、生蘿蔔、海藻等。

3.陰虛

陰虛體質多因久病陰傷,或房事不節,或過食溫熱香燥之物,或因情志內傷,暗耗津液,以致人體陰液虧損,失去潤澤臟腑,滋養經脈肌膚的功用,出現身體羸瘦,形容憔悴,口乾喉燥,咽痛咽乾,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燥,小便短赤,甚至骨蒸盜汗,或午後低熱,或夜熱早涼,嗆咳、顴紅、消渴、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一系列陰虛體徵。
宜食:鴨肉、豬肉、雞蛋、牛奶、甲魚、龜肉、干貝、海參、燕窩、銀耳、西洋參。
忌食:羊肉、海馬、炒花生、龍眼肉、大蒜、芥菜、辣椒、紅參及煙酒等。

4.陽虛

陽虛是指人體內的陽氣不足,中國傳統醫學通常分為脾陽虛和腎陽虛,大多數表現為畏寒肢冷,體溫偏低,手足發涼,或腰背冷或腰以下有冷感,大便經常稀薄不成形,小便很長或小便頻數,或溺後餘瀝,或陽痿、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宜食:羊肉、海馬、荔枝、冬蟲夏草、人參、蛤蚧等。
忌食:鴨肉、兔肉、阿膠、牛奶、甲魚、西瓜、苦瓜、生蘿蔔、草菇、紫菜、馬蹄等。

5.心虛

按中醫傳統理論,心主血脈,心至藏神,故心的病症主要表現在血脈改變與神志異常,分別表現為:心悸、胸悶、失眠或多夢、健忘、脈細弱。
宜食:龍眼肉、紅棗、百合、蓮子、西洋參、山楂、人參、小麥。
忌食:辣椒、花椒、酒、綠豆、柿子等。

6.肝虛

按中醫傳統理論,肝主藏血而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至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與膽相表裡,肝體陰而用陽,故肝虛證,主要表現為陰血不足與陽氣過亢,包括肝血虛,肝陰虛,肝陽虛和肝陽上亢證等。
宜食:淡菜、芹菜、海蜇、松子仁、杞子、天麻、人參、何首烏等。
忌食:大蒜、辣椒、白酒、羊肉、公雞、韭菜、洋蔥、煙等。

7.脾虛

中醫理論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人體營養物質的來源在於飲食,而食物的消化吸收全依靠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虛則水乏精微無以傳輸運化,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需養,從而出現面痿黃,精神疲憊,身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溏瀉,飲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怯冷,婦女脾虛帶下,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細弱等脾虛現象。
宜食:粳米、糯米、番薯、薏米、扁豆、鯽魚、大棗、芡實、黨參、蓮子等。
忌食:阿膠、牛奶、海參、梨、柿子、山楂、馬蹄、生蘿蔔、西洋參等。

8.腎虛

中醫理論以為,腎濡主藏精,主骨生髓而通於腦,又主水液代謝,至納氣,開竅於耳於二陰,其華在發,與膀胱相表裡。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為水大之宅。故腎的病證,與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功能,水液代謝,腦、髓、骨及大小便,聽覺變化及呼吸功能有關,且多為虛證。
宜食:淡菜、鱸魚、干貝、栗子、山菜、杞子、冬蟲夏草、杜仲、首烏等。
忌食:馬蹄、生蘿蔔、生黃瓜、洋蔥、辣椒、鹽及煙酒等。

9.肺虛

中醫理論認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降,通涸水道,外乏皮毛,開竅於鼻,與大腸相表裡,肺虛則肺功能下降,以呼吸不利,喘息少氣,咳吐痰血為主要表現。
宜食:木耳、燕窩、百合、白果、山菜、胡桃仁、阿膠、蛤蟆油、冬蟲夏草、黃花等。
忌食:生蘿蔔、大蒜、洋葱、煙和酒等。

宜忌只是相對

飲食宜忌包含著相當複雜的內容,宜與忌之間,也只是相對的,宜食之物,也應適當節制;忌食之物,也非點滴不可沾唇。如果單純地從現代營養學所說的飲食的七大營養素 —— 蛋白質、脂肪、澱粉質、水、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素的多寡或有無來研究,那就完全失去了討論飲食宜忌的意義。

歷代醫家,尤其是食醫,以及養生學家和民間大眾,都對飲食宜忌極為重視,時至今日,食醫早已不復存在了,很多臨床醫生往往忽略了人飲食宜忌的重要性,可以說,醫生診治完畢,詳細囑咐病人飲食宜忌者,已是非常之少。而事實上,在正確的診治病人之後,對患者的飲食宜忌若能給予科學合理的指導,完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