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正常人必然有出汗的经验。但是出汗有正常出汗及不及正常出汗,
究竟怎样才算正常?怎样才是不正常?
甚么是正常的出汗呢?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情绪激动、劳动奔走或是喝热汤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属正常现象。此外,中医学上认为当外感邪气犯表时,出汗是驱邪的一个途径。故此外感病邪在表时,需要以发汗治疗,这种出汗也是正常。
异常出汗
怎样才算是异常的出汗?有甚么病症会引起异常出汗?
异常的出汗是指在气温不高或个人不感觉热时亦出汗(冷汗),或者是稍稍活动即
出汗;又或是突如其来的潮热冒汗。
很多疾病或身体的异常均可引起异常出汗,例如低血糖反应、甲状腺机能亢进、肺结核、某些癌症、淋巴瘤等,患者都会有冒汗、低热、夜间出汗等不正常出汗反应,一般均有其他伴随症状如眩晕、心跳、体重减轻等,需经检查才能确诊。此外,较常见的异常出汗是在更年期的女性,往往会有潮热及出汗等症状,这也是异常出汗的例子,属中医「汗证」的范筹。
中医的汗证
以汗出异常为主要不适者,中医称为「汗证」。汗证具体又分为「自汗」、「盗汗」、「黄汗」等。自汗的患者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白天汗出溱溱,稍作活动则加重。盗汗者在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则汗止,如盗贼夜间来袭一样,故称为盗汗。《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黄汗者汗出色黄,往往使衣服染色,常伴有口苦、口中黏腻感,口渴但不欲饮水,小便不利等湿热内郁之症。从中医角度解释,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导致皮肤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
汗证的成因及中医治疗
要治疗汗证,中医认为必须分辨不同的成因及病机,对证下药。简单来说汗证可分为下列五个类型。
肺气不足
中医理论中「肺与皮毛相表里」,外感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伤及肺气的人士,往往易致肌表疏松,体表虚弱不固,汗孔开泄而致自汗。这类患者常见汗出、怕风,稍稍劳动即大汗淋漓。平素又易患感冒,经常觉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脉细弱无力。要治疗这种自汗,需用益气固表法,常用的方剂有著名的玉屏风散。玉屏风散只有黄耆、白术、防风三种药,但足以帮助人体筑起一个像防护罩一样的「屏风」,故称玉屏风散。
营卫不和
若体内阴阳失去平衡,或体表虚弱的人微受风邪,导致营气卫气不能调和,则易致汗出。患者除了汗出怕风之外,或时冷时热,或周身酸痛,或见半身、局部出汗。治疗这类型的汗证,需用调和营卫法。中医师最常用的方就是桂枝汤。
心血不足
思虑过多,会损伤心脾两脏;或失血之后,血虚失养,均可导致心血不足。中医理论中「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也可引起汗液过度外泄。心血不足的患者不但有自汗或盗汗,还伴有心悸、失眠、疲倦、气不足、面色苍白、舌色淡等症状。治疗这种汗证,需补养心血。常用归脾汤或八珍汤等补血方剂。
阴虚火旺
疲劳过度或致阴精亏虚,导致虚火内生,夜间汗液不能自藏而外泄成盗汗。除了夜间睡觉时出汗以外,患者还或会有手足心热,或潮热、面红、口干、舌红舌苔少等。治疗需要滋阴降火,可用当归六黄汤,成分包括当归、黄耆、黄芩、黄连、黄柏、生地黄及熟地黄六种「黄色」的药材。
邪热郁蒸
有些患者由于肝火偏旺,或爱吃辛辣厚味,又或体质湿热较重,以致湿热内盛,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汗液或易使衣服染黄色,还会面红身热、烦躁、口苦、小便黄、舌苔黄厚等。治疗需要清肝化湿。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简易食疗
肺气虚弱自汗患者可用黄耆15g、大枣5枚及浮小麦15g煎水服用,可补气敛汗。阴虚火旺盗汗患者可用乌梅10枚、浮小麦15g及大枣5枚煎水,可敛阴止汗。
其他常用止汗药还包括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蠔壳)等。读者需注意以上的资料只供参考,出汗问题的具体治疗须向医师求诊,根据个别的体质情况处方。
汗证患者的注意事项
汗多者一般腠理易虚,容易感冒。故此汗证病人必须注意汗出之时,需避免吹风受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揩干,亦需经常更换内衣,以保持卫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