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汗?虛汗?正常出汗?如何對證下藥

0
2861
views

出汗為人體的生理現象,正常人必然有出汗的經驗。但是出汗有正常出汗及不及正常出汗,
究竟怎樣才算正常?怎樣才是不正常?

麼是正常的出汗呢?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情緒激動、勞動奔走或是喝熱湯等情況下,出汗量增加屬正常現象。此外,中醫學上認為當外感邪氣犯表時,出汗是驅邪的一個途徑。故此外感病邪在表時,需要以發汗治療,這種出汗也是正常。

異常出汗

怎樣才算是異常的出汗?有甚麼病症會引起異常出汗?

異常的出汗是指在氣溫不高或個人不感覺熱時亦出汗(冷汗),或者是稍稍活動即
出汗;又或是突如其來的潮熱冒汗。

很多疾病或身體的異常均可引起異常出汗,例如低血糖反應、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某些癌症、淋巴瘤等,患者都會有冒汗、低熱、夜間出汗等不正常出汗反應,一般均有其他伴隨症狀如眩暈、心跳、體重減輕等,需經檢查才能確診。此外,較常見的異常出汗是在更年期的女性,往往會有潮熱及出汗等症狀,這也是異常出汗的例子,屬中醫「汗證」的範籌。

中醫的汗證

以汗出異常為主要不適者,中醫稱為「汗證」。汗證具體又分為「自汗」、「盜汗」、「黃汗」等。自汗的患者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白天汗出溱溱,稍作活動則加重。盜汗者在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後則汗止,如盜賊夜間來襲一樣,故稱為盜汗。《明醫指掌,自汗盜汗心汗證》對自汗、盜汗的名稱作了說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盜汗者,睡而出,覺而收,如寇盜然,故以名之。」黃汗者汗出色黃,往往使衣服染色,常伴有口苦、口中黏膩感,口渴但不欲飲水,小便不利等濕熱內鬱之症。從中醫角度解釋,汗證是由於陰陽失調,導致皮膚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

汗證的成因及中醫治療

要治療汗證,中醫認為必須分辨不同的成因及病機,對證下藥。簡單來說汗證可分為下列五個類型。

肺氣不足

中醫理論中「肺與皮毛相表裡」,外感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傷及肺氣的人士,往往易致肌表疏鬆,體表虛弱不固,汗孔開泄而致自汗。這類患者常見汗出、怕風,稍稍勞動即大汗淋漓。平素又易患感冒,經常覺疲倦乏力,面色蒼白。脈細弱無力。要治療這種自汗,需用益氣固表法,常用的方劑有著名的玉屏風散。玉屏風散只有黃耆、白朮、防風三種藥,但足以幫助人體築起一個像防護罩一樣的「屏風」,故稱玉屏風散。

營衛不和

若體內陰陽失去平衡,或體表虛弱的人微受風邪,導致營氣衛氣不能調和,則易致汗出。患者除了汗出怕風之外,或時冷時熱,或周身痠痛,或見半身、局部出汗。治療這類型的汗證,需用調和營衛法。中醫師最常用的方就是桂枝湯。

心血不足

思慮過多,會損傷心脾兩臟;或失血之後,血虛失養,均可導致心血不足。中醫理論中「汗為心之液」,血不養心,也可引起汗液過度外泄。心血不足的患者不但有自汗或盜汗,還伴有心悸、失眠、疲倦、氣不足、面色蒼白、舌色淡等症狀。治療這種汗證,需補養心血。常用歸脾湯或八珍湯等補血方劑。

陰虛火旺

疲勞過度或致陰精虧虛,導致虛火內生,夜間汗液不能自藏而外泄成盜汗。除了夜間睡覺時出汗以外,患者還或會有手足心熱,或潮熱、面紅、口乾、舌紅舌苔少等。治療需要滋陰降火,可用當歸六黃湯,成分包括當歸、黃耆、黃芩、黃連、黃柏、生地黃及熟地黃六種「黃色」的藥材。

邪熱鬱蒸

有些患者由於肝火偏旺,或愛吃辛辣厚味,又或體質濕熱較重,以致濕熱內盛,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汗液或易使衣服染黃色,還會面紅身熱、煩躁、口苦、小便黃、舌苔黃厚等。治療需要清肝化濕。常用方劑如龍膽瀉肝湯。

簡易食療

肺氣虛弱自汗患者可用黃耆15g、大棗5枚及浮小麥15g煎水服用,可補氣斂汗。陰虛火旺盜汗患者可用烏梅10枚、浮小麥15g及大棗5枚煎水,可斂陰止汗。

其他常用止汗藥還包括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牡蠣(蠔殼)等。讀者需注意以上的資料只供參考,出汗問題的具體治療須向醫師求診,根據個別的體質情況處方。

汗證患者的注意事項

汗多者一般腠理易虛,容易感冒。故此汗證病人必須注意汗出之時,需避免吹風受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後應及時揩乾,亦需經常更換內衣,以保持衛生。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