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一直被認為是威脅人類的頭號殺手,據有關調查報告,進入現代化的中國社會,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病疾病的人迅速增加。多了解心腦血管疾病成因及如何預防和控制,可避免罹患疾病。
心血管病,包括急性風濕熱、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高血壓性疾病(原發性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即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和肺循環疾病、腦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心臟和血管等循環系統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對健康危害最嚴重的是肺心病、風心病、高血壓、腦卒中和冠心病。
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是由於肺組織或肺動脈的病變引起肺動脈高壓,進而導致右心增大的臟病,這主要指慢性肺心病中的肺氣腫性或慢性缺氧性肺心病。
肺心病中80-90%是從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或煙霧粉類吸煙等慢性刺激 —— 慢性支氣管炎 —— 阻塞性肺氣腫發展而來(一般需要10-20年),所以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心病應當作為一個整體來防治。從1987年始按國際疾病分類的根本死因原則,將肺心病死亡的絕大多數劃入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或晚期支氣管哮喘)死亡。
風心病
廣義的風心病包括風濕熱中的風濕性心臟炎(活動期)和非活動期的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是風濕性心臟炎停止後,從發炎、損害和愈合過程中遺留下的心臟病變,特別是心臟病變及心臟瓣膜病變。
風濕熱的一級預防是治療上呼吸道甲型鏈球菌感染,以預防急性風濕熱的初次發作。其他一般性措施包括改善居室擁擠和通風,注意保暖和避免到人流擁擠的場合,以減少鏈球菌感染的機會。
在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死因譜以慢性非傳染病為主,包括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死因譜則以急性感染性疾病為主,包括呼吸系疾病和傳染病等。WHO報告1990年發達國家死因的47.47%為心血管疾病,而發展中國家心血管疾病僅佔死因的16.88%。從社會經濟類型來講,肺心病和風心病同貧窮有關,而高血壓、腦卒中和冠心病主要同富裕有關。
高血壓
是其他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高血壓是由於心輸出量和總外圍阻力關係紊亂導致的血流動力學異常,引起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持續升高。高血壓可分為:
- 原發性高血壓 —— 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獨立疾病,佔高血壓的95%以上。
- 繼發性高血壓 —— 血壓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部分表現,其中腎臟疾病佔70%以上。
高血壓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可引起多種心血管表現:動脈粥樣硬化、左心室肥大、小動脈硬化和壞死、顱內出血和腦病、胸主動脈壁間動脈瘤和充血性心衰等。
危險因素
- 高鈉與低鉀攝入 —— 人類原始社會一直為低鹽膳食,最近五百年方進入高鹽(鈉)環境。WHO組織的國際合作研究,已經確證了高鈉低鉀與血壓升高的關係。24小時尿鈉排除量與血壓呈正相關,提出鈉攝取量終身降低到5.8g食鹽/日。
- 超重或肥胖體質指數 —— 兒童肥胖也具患高血壓危險因素
- 遺傳因素 —— 遺傳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高血壓的遺傳度為60%。高血壓家庭表現為「鹽敏感」素質,對鈉鹽的升壓反應性較強。原始狀態的人群終身攝入低於3.5g/日,不但沒有無鹽敏感遺傳素質,幾乎沒有高血壓發生。
- 飲酒 —— 人群研究表明,飲酒有升高血壓的作用,大量飲酒可誘發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尤其是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酒精的升血壓效應是可逆轉的,戒酒後血壓可下降。
- 欠缺活動 —— 經常久坐和身體欠佳的正常血壓者,比活躍和健康的同齡對照者發生高血壓的危險增加20-50%。
- 壓力(應激) —— 壓力的急性升壓作用較肯定,但能由慢性壓力狀態造成持續性血壓升高尚不明確,但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國內外已有心理社會壓力或內向壓抑(憤怒),造成血壓升高或高血壓患病率增加的人群研究報道。物理性壓力如寒冷、高溫、噪音或震動也可能引起血壓升高,成為腦卒中的誘發因素。
腦卒中
又稱腦血管意外或中風,包括腦出血(腦溢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塞(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急性腦血管疾病。這些病的共同特點是24小時內突然起病,出現意識障礙和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均起因於腦血管損傷或腦供血中斷。
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在這裡是指有關的「中間疾病」,包括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臟病,而這些中間疾病的危險因素也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 高血壓 —— 是各種類型腦卒中的共同危險因素。血壓增高的程度與腦卒中發生的危險成正比,其作用並不隨年齡增長而衰減,如伴有左心室肥厚、眼底動脈異常或蛋白尿,腦卒中發生的危險更為增加。
- 動脈粥樣硬化 —— 首先是主動脈受累,繼而是冠狀動脈,最後是腦動脈。高血壓、高血脂、吸煙和糖尿病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 各種心臟病(脫落栓子) —— 皮層動脈系統腦栓塞除了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附壁血栓脫落,約佔腦栓塞的25%)和頸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而來的栓子外,還有心房顫動(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和甲亢心臟病等),形成的心房血栓(約佔45%)、風心病附壁血栓(約佔10%)以及心瓣膜修復術後血栓(約佔10%)等。
腦卒中分兩類,一是貧窮類:背景是重體力勞動,室內保暖性差,動物性食物攝取不足而食鹽攝入過多,造成高血壓低膽固醇,以高血壓為主影響腦出血,重體力勞動、大量飲酒和寒冷刺激可成為誘發因素。二是富裕型的背景因素:體力活動不足,動物性食物攝取過多,造成高膽固醇和肥胖。影響皮層動脈系統腦栓塞,其中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腦血栓形成,而頸內動脈粥樣斑塊硬化引起腦血栓形成,頸內動脈粥樣斑塊、急性心肌梗死附壁血栓或冠心病心房顫動所致心房血栓來源的栓子引起腦栓塞。此外,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為先天性腦動脈異常所致。
冠心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發病機制有冠狀動脈(冠脈)粥樣硬化或血栓形成進入管壁引起冠脈狹窄,以及由於內皮損傷、血管痙攣和血小板聚集三者相互作用,產生冠脈收縮(動力性阻塞)、血栓形成或在已有冠脈狹窄的基礎上,引起冠脈不全或完全閉塞,最終造成心肌缺血或損害,因而又稱缺血性心臟病。
高血壓、高膽固醇和吸煙是冠心病的三大危險因素,作用強而且人群暴露率高。糖尿病也是作用較強的危險因素。
- 高血壓 —— 高血壓促使全身動脈硬化,全身動脈硬化又使血壓更高,從而進一步加重心臟的負荷與損傷,使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大為增高。
- 高膽固醇血症 —— 血清總膽固醇(TC),主要為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佔60-80%)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將膽固醇外運以排出體外,因而是保護因素。在高飽和脂肪、高膽固醇膳食或某種遺傳性疾病條件下,導致高血清膽固醇血症。
- 吸煙 —— 阻礙氧的運輸和利用,還會增加血小板黏滯性,損傷動脈內皮、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吸低焦油、低尼古丁香煙的人群,肺癌死亡率似有降低,但心血管病死亡危險仍然很高。吸煙與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關連較強,呈劑量反應關係,而與心絞痛的關聯較弱。女性吸煙與冠心病聯繫較弱,還可能與女性冠心病最常見類型是心絞痛有關。高血壓患者戒煙可使心血管病危險下降50%,戒煙者在一年內冠心病危險下降會十分明顯。
- 糖尿病 —— 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同冠心病危險有關,糖尿病患者發生心絞痛的相對危險(Relative Risk,RR)為男性1.6,女性1.9;發生心肌梗死的相對危險為男性1.5,女性2.6;發生充血性心衰的相對危險為男性3.8,女性5.5。糖尿病不僅有糖代謝異常,還有脂代謝紊亂如血清膽固醇升高,並常伴有血壓升高、肥胖、左心室肥厚等,但糖尿病仍為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Reaven於1988年提出著名的X症候群(X Syndrome),包括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抗阻、糖耐量異常(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膽固醇血症和高血壓,在冠心病的發生中相常重要。人群研究表明血糖、血漿胰島素水平與高血壓、血脂代謝異常和冠心病存在關聯。
- 肥胖 —— 一般都支持肥胖與冠心病有關,但肥胖是否有不依賴於血壓、血糖和血脂的獨立作用,尚不能肯定。肥胖作為一個可改變的因素,在預防實踐上仍有重要意義。這裡的肥胖是指向心性肥胖(腰臀比例增加),或內臟脂肪肥胖(腹部/大腿部皮下脂肪厚度比值增加)。
- 體力活動不足 —— 現代社會為經常久坐的生活方式付出了心血管健康受損的代價。需氧運動能預防冠心病,若然與其他危險因素相比作用較輕,但仍然是獨立的。適度和中等量的活動是安全的。
- A型行為類型和壓力 —— A型行為類型與冠心病的人群研究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但研究結果差異較大。目前認為A型行為中的「有害成分」即憤怒(敵對)特徵導致心血管高反應性,引起高血壓或冠心病。另外,A型行為類型的個體容易超負荷工作,表露對下屬的不滿或被上司誤解,自我選擇進入高度緊張或挑戰性職業,因此是一個緊張傾向行為。心理社會壓力(緊張)可以使心血管危險升高,已有較多的人群生活事件(壓力測量)與冠心病的研究報道。
心血管病的共同危險因素
風心病和肺心病都同呼吸道感染有關,腦卒中與冠心病亦與高血壓有關,腦栓塞同冠心病或風心病有關。X症候群將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聯繫起來,以膳食特徵為主,將共同危險因素分為貧窮的和富裕的。心臟衛生的「四大基石」 —— 健康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以及心理平衡。
心血管病的分級預防
分級預防是按疾病自然史階段(發病前、發病期間和治療後期)劃分,發病前為一級(病因預防),發病期間為二級預防(早期或強化治療),治療後期的預防為三級(恢復或康復治療)。每一階段的預防是對本階段狀態的處理(治療),又是對下一階段或後續結果的防止。
心血管病的一級預防就是在人群中開展的病因預防,包括一般的健康促進,如改善居住條件和平衡合理膳食,以及特異性的危險因素干預,控制鏈球菌感染或降低血清總膽固醇。
針對慢支炎、風濕熱、高血壓或糖尿病等中間疾病的治療,如果目標是預防後續的心血管併發症,也可以看成一般預防。因此,高血壓患者早期檢出和治療,對高血壓來說是二級預防,對腦卒中或冠心病來說是一級預防。心血管病屬於慢性,在經歷了二級預防即臨床治療(包括手術)後,有一個相當長的三級預防(恢復或康復治療),目的是盡可能恢復患者功能,減少殘障以及延長生存期,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
增強醫療常識
防治兒童風濕熱,注射預防針,提高機體抵抗力,防治空調病,注重醫療保健計劃,這些都能使上呼吸道感染或鏈球菌感染減少,或者使慢性支氣管炎或風濕熱能得到及時治療,而不至於發展到肺心病或風心病。
合理膳食
都市生活的緊迫感,交際應酬,特點是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酸。高脂肪或高精裝加工糖,食物能量為動物來源的比例較高,造成肥胖、高膽固醇血症、高胰島素血症、糖耐量異常(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富裕心血管病、糖尿病、痺風和許多富裕惡性腫瘤(如乳腺癌和大腸癌等),都與富裕膳食有關。
禁煙限酒多運動
吸煙有百害而無一利,可看成是一種低量合法的吸毒。禁煙除了健康教育,還需要改進社會環境,調整社會經濟結構,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健康促進事業。少量或中等量飲酒據稱對冠心病有保護作用,但是從整個健康效應來看,經常少量或中量飲酒還會帶來其他健康危害,如高血壓、腦卒中和肝硬化等。而且,經常飲酒者,很難保持或把握住健康意義上的「適量」。因此,並無理由推薦飲酒作為預防冠心病。工業化社會使人們從繁重的生產勞動中解脫出來,增多了座位工作方式和閒暇時間,電視機等現代化產品還增多了座位消閒模式,造成體力活動不足。充足的體力活動能增強或改善機體多系統的功能,如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增加冠狀動脈儲備和緩解壓力狀態等。最生活化而且容易堅持的運動是步行,如每日萬步行,不僅非常有效並且特別適合於人體的解剖進化結構。
治療慢支炎、風濕熱、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這些疾病分別是各種心血管病致病過程的「中間疾病」,對它們治療就能分別預防肺心病、風心病、腦卒中和冠心病。目前認為,發現糖尿病才進行高血壓和冠心病的預防已為時太晚,而應在糖耐量減低甚或之前進行預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