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疼痛怎麼辦?

0
3240
views

人到中年常常會出現肩膀疼痛,活動受限,前屈後旋及高舉困難,困擾著日常生活,令做事不便,甚至連簡單的動作如梳頭、穿衣、洗面等都不能靈活做到,這時候可能患上肩周炎。

周炎其實是西醫所指的肩關節周圍發炎,發病年齡多為50歲左右的成年人,故肩周炎有「五十肩」之稱;而風寒之邪是本病的重要誘因,故常被稱為「漏肩風」,患肩局部常畏寒怕冷,而本病的後期表現會出現肩關節黏連,肩部仿如被凝結或凍結狀,活動會明顯受限,故又有「肩凝症」、「凍結肩」等別稱。本文將會為大家剖析本病的發病原因、症狀特點、中醫治療和預防方法。

病因

在病因方面,西醫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肩關節的關節囊與關節周圍軟組織產生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與肩部受涼、慢性勞損、外傷等有關。中醫則認為主因是身體較虛弱、肩關節勞損或風寒邪氣侵襲肩部。肩部感受風寒,阻礙氣血運行,或勞作過度、外傷,損及筋脈,氣滯血瘀,或年老氣血不足,筋脈失養,皆可使肩部脈絡氣血不利而出現「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本病的特點是多見於中老年人,常常會因為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或加重,多數患者呈慢性發病,少數有外傷史。此病可根據不同的病理和病情狀況,分為急性疼痛期、黏連僵硬期和緩解恢復期。臨床特點是早期單側肩部酸痛,偶見兩側肩關節疼痛,此時的疼痛多不能引起注意。1-2周後,疼痛會逐漸加重,疼痛是可以向頸部和上臂放射,或呈瀰散性疼痛。本病的疼痛特點是靜止痛,日間較輕,夜間較重,有些病人在夜間甚至可以痛醒,肩關節外展、外旋活動開始會受限,逐步發展成肩關節活動廣泛受限。而外傷誘發的,外傷後肩關節外展功能遲遲不能恢復,而肩周疼痛持續不愈,甚至加重。

在檢查方面,肩部不會出現腫脹,而肩前、後、外側均有壓痛點,病程長者更可見肩臂肌肉萎縮,以三角肌最為明顯。肩外展試驗會出現陽性的表現,即是肩外展功能受限,繼續被動外展時,肩部會隨之高聳。此時,一手觸摸住肩胛骨下角,一手將患肩繼續外展時,可以感到肩胛骨隨之向外上轉動,說明肩關節已有黏連。重者外展、外旋、後伸等各方向功能活動均受到嚴重限制。此病病程較長,一般在一年以內,長者可達兩年之長。肩周炎應與頸椎病相鑑別,頸椎病雖有肩臂放射痛,但在肩臂部無明顯壓痛點,有頸部疼痛和活動障礙,但肩部活動尚可,必要時可用頸椎X光片鑑別。

治療

在治療方面,西醫多會給予病人消炎止痛藥及安排物理治療,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和解除肩關節的黏連、恢復肩關節的活動功能。而中醫方面,在治療這個疾病佔了一個優勢,針灸、推拿、中藥治療等等,都有助病人紓緩疼痛,有利筋骨。以下為大家介紹中醫治療法:

針灸

肩部主要由手三陽經所主,分別是手太陽經、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手太陽小腸經「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其「病似撥」,當肩後部壓病明顯時,為太陽經証;手陽明大腸經「上肩,出骨之前廉」,其「肩前臑痛」,當肩前部壓痛明顯時,為手陽明經証;手少陽三焦經「上肩」,其病「肩、臑、肘、臂……外皆痛」,當肩外側壓痛明顯時,為手少陽經証。

中醫主要將肩周炎分為三種証型:外邪內侵、氣滯血瘀和氣血虛弱証。三者共同的臨床表現都有肩周疼痛、痠重,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或加重,患者肩前、後及外側均有壓痛,主動和被動外展、後伸、上舉等功能明顯受限,後期更可出現肌肉萎縮,兼有明顯的感受風寒史,遇風寒疼痛加劇,得溫痛減,怕風惡寒,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為外邪內侵;肩部有外傷或勞作過度史;疼痛拒按,舌暗或有瘀斑,脈澀,為氣滯血瘀;肩部酸痛,勞累加重,或伴見頭暈目眩,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為氣血虛弱。

針刺治法

通經活血,袪風止痛。以阿是穴(壓痛點)及手陽明、手少陽和手太陽經穴位為主。

主穴:肩、肩、肩貞、肩前、阿是穴(定位請看主穴定位部分)。
配穴:

  • 手太陽經証加後溪、昆侖。
  • 手陽明經証加合谷、條口。
  • 手少陽經証加外關、陽陵泉。
  • 外邪內侵加合谷、風池。
  • 氣滯血瘀加內關、合谷。
  • 氣血虛弱加足三里、氣海。

操作:足三里、氣海用補法,其他穴位均用瀉法。
方義:肩、肩、肩貞分別是手陽明經、手少陽經和手太陽經穴,加上阿是穴和肩前,皆是局部選穴,可幫助疏通肩部經絡氣血,活血袪風而止痛。

主穴定位:

  • 肩:臂外展或平舉時,肩部會出現兩個凹陷,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 肩:肩峰後下方,上臂外展時,當肩穴寸許凹陷處。
  • 肩貞:臂內收,腋後紋頭上1寸。
  • 肩前:在肩部,正坐垂臂,當腋前皺襞頂端與肩穴連線的中點。

患者平時可自我按摩這些穴位,亦可用健側的拇指或手掌自上而下按揉患側肩關節的前部、外側、後部,時間大約1-2分鐘,在肩周的局部壓痛點亦可用拇指點按片刻,後揉捏患側上肢的上臂肌肉,由下至上揉捏至肩部,甚至可在患肩外展等功能位置的情況下,用上述方法進行按摩,按摩時應繼續進行肩關節的活動,自我按摩可每日進行1次,堅持1-2個月,會有較好的效果。請注意按摩的力度一定要適中,而針刺的療效會比單純自我按摩較明顯和快捷。

推拿

推拿最講究的是理筋手法,肩周炎的處理方法是患者取坐位、側臥位或仰臥位,醫術者先用滾法、揉法、拿捏法作用於肩前、肩後和肩外側,用右手的拇、食、中指三指對握三角肌束,作垂直於肌纖維走行方向的撥法,再撥動痛點附近的岡上肌、胸肌,以讓肌肉得到充分的放鬆;然後醫術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握住患手,作牽拉、抖動和旋轉活動;最後幫助患肢作外展、內收、前屈、後伸等動作,以解除肌腱黏連,幫助肩部活動功能恢復。手法治療時,會引起疼痛,故醫術者應注意用力力度,以患者能忍受的程度為限,隔日治療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中藥治療

治療肩周炎的治則是因應患者的體質、疾病性質而決定,總則是溫經絡、袪風濕,若身體較虛弱會加以補氣血、益肝腎的中藥,如黃耆、當歸、桑寄生等,常用處方為獨活寄生湯、三痺湯等。體弱者可用當歸雞血藤湯加減等。建議患者詢問中醫師的意見服用中藥,避免自行服藥。

練功活動

肩周炎的患者平時自我鍛鍊肩關節的話,往往會有更好的療效。早期患者的肩關節疼動和肌肉痙攣而令肩關節活動減少,此時若能加強患肢的外展、上舉、內旋、外旋等功能活動會有助紓緩肌肉痙攣而減輕疼痛;黏連僵硬期,患者可選擇在早晚時反覆作患肢的外展、上舉、內旋、外旋、前屈、後伸等功能活動,如「叉手托上」、「內外運旋」、「手指爬牆」等動作。

  • 「叉手托上」是指雙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兩手手指交叉,兩肘伸直,掌心向前,健肢用力幫助患臂左右擺動,同時逐漸向上舉起,以患處不太疼痛為度,亦可用雙手手指交叉於背後,掌心向上,健肢用力幫助患臂作左右或上下擺動,以患處不太疼痛為度。
  • 「內外運旋」是雙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雙手握拳,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後,以前臂來回劃圓圈做肩關節內旋和外旋活動,兩臂交替,反覆多次。
  • 「手指爬牆」是雙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正面及側身向牆壁,用患側手指沿牆慢慢向上爬行,使上肢高舉到最大限度,然後再沿牆歸回原處,反覆多次。

這些動作可有助患者恢復,注意練功時應思想集中,全神貫注,動作緩而慢。每天練功約2-3次,必有助病情的恢復。但鍛鍊必須酌情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久之可見效果。否則操之過急,對病情有損無益。

其他治療

  1. 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或皮膚針在肩部壓痛點點刺,使其流少量血,加上拔火罐,這方法會較痛,適合較能忍受疼痛的患者。
  2. 小針刀療法:肩關節出現黏連時,可在局部麻醉下,用小針刀刺入痛點,當觸及硬結及條索狀時,順肌纖維走行方向剝離鬆解黏連,但這個方法暫時只能在內地使用。

預防與調護

中老年人應注意肩部的保暖,避免感染風寒之邪,而平時亦應多進行肩關節的自我鍛鍊活動,動作可參考推拿治療部分。急性期的肩周炎以疼痛為主,而此時的肩關節被動活動尚有較大範圍,應減輕持重物,減少肩關節活動;而慢性期關節已粘連,關節被動活動功能嚴重障礙,肩部肌肉萎縮,應加強功能鍛鍊。

患上肩關節切勿害怕疼痛而避免活動肩關節,應及早治療,避免患肩到了關節黏連期。而肩周炎病程長、療效慢,部分病人雖可自行痊愈,但時間長,痛苦大,功能恢復不全。故此患者應樹立信心,配合醫生的治療,加強自主的練功活動,這樣會療效快見,病程縮短。3

阿是穴

中醫學有個很特別的穴位叫「阿是穴」,很多人在疼痛時都會感到體表有一兩個壓痛點,對疼痛特別敏感,這個壓痛點就是阿是穴。所以阿是穴是沒有固定的位置,有時病人找不到疼痛的壓痛點,需要醫師逐寸逐寸的找尋。

 

參考資料:

1. 王和鳴主編《中醫骨傷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 
2. 石學敏主編《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網頁: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