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的治療及食療

0
1168
views

我們常在梅雨季節時感到腰痠骨痛,總會統為風濕發作。風濕,是一種通俗性疾病的總稱,凡是關節,或是關節周圍的不適,都被概括為風濕病。風濕可分為關節炎和非關節性風濕症病,而最為常見及最擾人的,應該是關節炎了。

節炎會導致關節及其周圍痛楚、僵硬及紅腫,限制著患者的自如活動,嚴重者更會漸漸變成殘疾,影響平常生活的節奏。雖然西方醫學有許多不同醫治關節炎的方法,但是從現代的中醫醫學報告中證明,醫中藥對關節炎的治療及食療均有一定效果。 

骨關節炎

中醫把骨關節炎分類為筋病及骨病,筋屬肝,連接關節與肌肉,主關節運動。骨是「奇恆之府」,屬腎,為身體的主幹。中醫認為大多數的骨關節炎病患是由於身體受到侵襲令關節遭受局部損傷,再加上腎氣不足及不同程度的風、寒、濕、熱之邪,而導致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的紊亂,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症狀。

以膝部的骨關節炎為例,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明,使用針灸治療對骨關節炎症狀有所緩解,在十二周內治療可幫助控制膝部骨關節炎的症狀。中醫師所採用的主要穴位包括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犢鼻、膝眼、崑崙、懸鐘、三陰交、太溪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辨症是屬於「痺證」之範疇。根據清朝乾隆時代《醫宗金鑑》的解釋,「痺」是有不通之意。在臨床見證常屬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痰瘀互結,表現非常複雜。 

中醫藥的重要突破是從傳統抗風濕中藥裡提取有效成分,例如從中藥雷公藤根中提取雷公藤多甙、從青風藤中提取青風藤鹼、從白芍中提取白芍總甙,這些提取素的藥性經科研後證明均有抗炎鎮痛和免疫抑制作用,製成藥品應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顯示出良好治療療效。 

另外,在中醫界裡亦有對類風濕關節炎有益的食療,就是用生薏米五錢、白朮三錢、雲苓三錢、南荳花三錢、骨碎甫三錢及老薑六片,煎水溫服。服後再用薑汁摩擦痛患的關節,再用吹風機的暖風吹乾,有顯著的紓緩效果。

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的病例明顯增加,皆因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誘使飲食習慣改變。同樣,根據中醫辨症的分類,痛風性關節炎是屬於「痺證」的範疇。 

《醫宗金鑑》對痺病的辨証論治,解釋了「痺」的意義。當三種邪氣 —— 風、寒、濕入侵肌體,成為病因,留注於經絡及關節,令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生痺阻的病症,稱為「三痺病」。

  • 風邪者 —— 痛楚游走不定,稱之為「行痺」。
  • 寒邪者 —— 痛楚難忍,故稱為「痛痺」。
  • 濕邪者 —— 其痛重兼黏滯及固定,故稱之為「著痺」。

《醫宗金鑑》繼續解釋由「三痺」的病因衍生出病位配合不同季節的「五痺」。五痺是指皮、脈、肌、筋、骨之痺。此正好解釋了痛風性關節炎的症狀,其患者主要的病機是身體偏於濕熱,再感受寒濕或濕熱之邪,變成内外相挾,使濕熱更盛,滯留於肌膚間,蘊阻經絡關節,由於經絡受阻而引致紅腫熱痛。

在《醫宗金鑑》的芸芸方中,「增味五痺湯」治氣血實之人諸痺。確實對痛風性關節炎有治療效果,其處方如下:麻黃、桂枝、紅花、白芷、葛根、羚羊角(粉)、黃耆、防風、防己、羌活、附子、虎骨、甘草。

當治療不同的痺症時,應用不同的主藥,例如行痺以羌活、防風為主;痛痺以麻黃、附子為主;而著痺以防己、羌活為主。方中的麻黃、桂枝性辛溫,用作疏通經絡,通陽化氣而止疼痛、活血脈。白芷配羌活、防風、防己有增強祛風勝濕之力。葛根配麻黃、桂枝,解肌退熱而止疼痛,葛根具有改善微循環及解熱作用。黃耆補氣升陽,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能;紅花作活血止痛之藥;羚羊角粉可清熱涼血,治熱痺疼痛。全方的主要作用是溫陽宣痺,清熱涼血,活血止痛。此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可以降低血尿酸,改善症狀。

結語

不同種類的關節炎對患者會引起非常大的影響,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如果家人或朋友不幸地患上的話,要聽從醫囑小心治療。

最重要是預防勝於治療,在日常生活應盡早做足預防措施,勤做適合的運動,使關節健康,以免患上關節炎。3

 

註:

奇恆之府 —— 腦、髓、骨、脈、膽及女子胞,總稱奇恆之府。奇恆,異於平常之謂。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卵巢),都是貯藏陰精的器官,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故稱。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