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腸易激綜合症的防治

0
7039
views

香港人生活繁忙,尤其是上班一族、需要應付考試的學生或一些與家人朋友的關係出現問題的人,工作、生活環境或學業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精神易緊張,加上食無定時,休息不足。容易患上各種腸胃疾病。除了一般較常見如胃痛、胃酸倒流、便秘、泄瀉等病外,近年被診斷患上腸易激綜合症的人亦愈來愈多,估計患病率大概為15-20%。

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可出現一系列的腸胃問題症狀,可表現為腹痛(或腹部不適)、大便習慣及(或)形態改變、便秘或腹瀉。現代醫學界對本病的成因尚無明確定論,多數認為致病因素與生活或工作壓力、飲食習慣、情緒不穩、女性經期前後、睡眠失調、腸道感染等有關。其實任何人士也有機會患上腸易激綜合症,一般年齡在20-39歲的青壯年及女性患者所佔的比例較多。

臨床症狀

  1. 腹痛:反覆出現的腹痛或腹部不適,多數為中腹或下腹部疼痛不適,可伴有腹脹及排便習慣異常。一般較易在飲食後發生,部分人士可於按摩、熱敷或排便後緩解。
  2. 腹瀉:一日內經常或間歇性腹瀉,可在飲食後或情緒不穩時誘發,一般一日約3-5次,嚴重的可達10次或以上。大便多呈糊狀,黏液多而量少。部分人士或可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
  3. 便秘:大便質硬,狀如羊糞,排便費力,或有急迫感、排便不盡感,可經常或間歇性便秘。除以上所述症狀,腸易激綜合症患者一般亦常出現胃部不適、噯氣、反胃、焦慮、失眠、頭痛、心悸、胸悶、多汗、尿急尿頻等症狀。

腸易激綜合症屬中醫學的「腹痛」、「泄瀉」、「便秘」等範圍。本病的病位在腸道,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病因主要有情緒波動、感受外邪、過分勞累並休息不足、飲食不節、先天體質因素等。當中與情緒易波動、體質因素、過分勞倦的病因關係最為密切。

  • 《景岳全書.泄瀉》篇說:「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此肝脾二臟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
  • 《諸病源候論.腹病諸侯》說:「久腹痛者,臟腑虛而有寒……連滯不歇,發作有時」。說明脾胃本身偏虛的人,陽氣素虛,臟腑虛寒,陰陽失衡;同時,肝主疏泄,協助調暢情志和各臟腑的氣機,如果情緒波動失調,則易導致肝鬱氣結,阻滯氣機運行,令致脾胃腸道功能失調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腸胃敏感症狀。由於腸易激綜合症的病因病機及症狀較為多變複雜,一般的日常保健食療及運動並不能完全解決病患,建議患者應盡早尋求合適治療以盡早改善或解決問題。

中醫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的特色為辨證治療及預防並重。治療以緩解腹痛或不適、調整大便問題為先。治療從肝、脾、腎及腸道出發,治法包括疏肝健脾、升提中氣、溫脾補腎、健脾袪濕、澀腸止瀉、行氣通便,常用方劑有柴胡疏肝散、六磨湯、痛瀉要方、參苓白朮散、麻子仁丸、理中丸、四神丸等。除了方藥,亦可結合針灸治療以加強療效;針灸方面,泄瀉患者多取天樞、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便秘取背部背俞穴、腹部募穴及下合穴位;脾胃虛弱患者則加取脾俞、章門;腎陽不足可取腎俞、命門穴等;虛證宜補,部分虛證患者亦可對部份穴位進行艾灸治療增強功效。此外,亦可使用耳穴治療及拔罐治療以加強及鞏固療效。

本病的證型可分為:肝鬱氣滯、脾胃虛弱、肝鬱脾虛、大腸燥熱、濕濁中阻、寒熱夾雜及脾腎陽虛證。以下列舉一些病例給大家參考:

肝鬱氣滯證

病例:周女士,26歲,教師。
症狀:常因感情事令心情抑鬱,同時工作壓力大及經常休息不足。近半年經常在飯後感腹脹痛,攻撐不定,時常噯氣,口淡,食欲減少,大便不暢,便質稀爛,眠差易醒。情緒不佳時以上症狀均加重,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以疏肝理氣解鬱為主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藥方中柴胡、芍藥、香附、川芎疏肝解鬱;陳皮、枳殼、甘草理氣和中,共奏理氣止痛之功。加黨參、白朮、茯苓補氣健脾利濕,加麥芽、神曲助脾胃運化。
針灸:取天樞、足三里、三陰交、中脘、脾俞、肝俞、太衝穴以調肝、胃、大腸氣機。
食療:蓮子15g、淮山22g、薏苡仁30g、芡實25g、大米50g;煮為粥品,每日2次,服7-14日。有助緩減脾虛便溏。

大腸燥熱證

病例:郭先生,35歲,司機。
症狀:平日易煩躁,有吸煙習慣,因工作關係食無定時,少喝清水,少運動,有高膽固醇史。近兩個月經常感腹部脹痛,噯氣,間中咳嗽,痰黃不易咳出,常口乾口苦,汗多。大便由以往每日1次及正常便質,變為現在經常2-3日才1次大便,便質乾硬難出。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以瀉熱清腸,行氣通便為主。
方藥:麻子仁丸加減。方中麻子仁潤腸通便;大黃瀉火通滯下便;杏仁降氣潤腸;枳實,厚朴行氣通便,蜂蜜潤燥滑腸。
針灸:取大腸俞、天樞、支溝、豐隆、行間、太衝穴以調肝胃及大腸氣機。
食療:肉蓯蓉35g、胡桃肉15g、黑芝麻12g、大米70g;先用肉蓯蓉煮湯,然後去藥,放入打碎的胡桃肉、黑芝麻及大米煮為粥品,每日2次,服5-7日。有助通利大便。

按摩穴位

以下介紹一些按摩穴位的方法,可平日多做以幫助疏通經絡,暢達氣血,改善症狀:

胃痛:

  • 上肢 —— 正坐;內關、太淵,每穴按摩1-2分鐘,以局部出現痠脹感為宜。
  • 下肢 —— 正坐或仰卧;足三里、太衝、內庭、陰陵泉,每穴按摩1-2分鐘,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
  • 胸腹 —— 仰卧;中脘、下脘、章門、建里,每穴按摩2-3分鐘,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

便秘:

  • 下肢 —— 正坐或仰臥;足三里、承山、太溪、大鐘、行間,每穴按摩1-2分鐘,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
  • 胸腹 —— 仰臥;天樞、氣海、石關、肓俞,每穴按摩2-3分鐘,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

消化不良:

  • 下肢 —— 正坐或仰臥;太白、厲兌、內庭、足三里、三陰交,每穴按摩1-2分鐘, 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
  • 背部 —— 俯卧;三焦俞、脾俞、大腸俞,每穴按摩2-3分鐘,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
  • 胸腹 —— 仰卧;中脘、上脘、期門、腹哀,每穴按摩2-3分鐘,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
賴民康(註冊中醫師)

總結

正如前文提及,腸易激綜合症病因之一是情緒失調,所以平日亦應多留意自己的精神狀態,避免令情緒過分緊張失調,保持以樂觀態度處事。遇上有需要或感到困擾時應盡快尋求合適的輔導及幫助,朋友及家人亦可多互相了解關懷。另外,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宜清淡及易消化,少吃生冷、刺激性及難消化食物,三餐應定時及適量,進餐時應心情放鬆,慢慢進食。同時,適當適量的運動,既可鍛鍊身體,又可有效鬆弛身心,紓緩情緒,幫助減壓,鼓勵大家多做。3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網頁:www.yanchai.org.hk中醫服務內容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