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数据助中医论治

0
514
views

曾经看过一个病人,因为病人没有详述自己的病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并未有特异症候。但是他带来一张西医化验单,其中血糖指数正常,血清胆固醇含量偏高,三酸甘油酯亦高。

人不愿服用汤剂,故只给予「益心降压丸」、「原色田七粉」。一个月后,病人又一次拿来另一张化验单,胆固醇已正常,但三酸甘油酯却更高,当时病人只是叙述双肩痛,且在数日前吃过大闸蟹,并无其他症状,于是我要求病人服用汤剂,并继续服田七粉。病人耐心地服完了10剂汤药并又一次进行了化验,三酸甘油酯已降,且双肩痺痛消失。之后又继续服了5剂,同时又服用「吉林人参粉」,以至巩固。

中医无血脂概念

在现代进步医学手段上,最完美的是中西医结合之路。众所周知,中医没有绝对包医的可能,西医亦非能医百病,二者结合是大势所趋。一个成之有效的中医师应该诚实地尊重西医的科学数据,从而采取中医的辨证论治,达到完美的治疗。

高脂血症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因而倍受重视,尽管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取得巨大的进展,但临床治疗手段尚欠理想,特别是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仍然是高脂血症治疗中的一大难题。

中医虽无血脂的概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所认识,常膏脂并称,或以膏概脂。《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指出膏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补脑髓、润肌肤等作用,是人体化生阴气的基本物质之一。如《灵枢.卫气失常》云:「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若脂膏过多则有形体变化,《内经》称为「膏人」、「脂人」,少则「体无膏泽」(《灵枢.经脉》)。于此可见,中医学的脂膏与西医学的脂质相类似,至于脂膏与血的关系,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说:「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类经》认为膏可以化血,也可以说初步意识到血脂的存在。 

膏脂血症发病机理

由此可知,膏与津液同一源流,膏是津液之稠浊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与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为转化。其正常生理代谢需借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肾的主宰。

膏脂血症的发病机理:膏的病变主要在于过多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动,或因体质禀赋、年届老龄等关系,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转输失职,津液不归正化,形体常趋肥胖,浊脂生痰,表现「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变化,日久浸淫脉道,痺阻血络,致痰阻络瘀。心脉痺阻则为胸痺、心痛;经络、胸脉痺阻则肢体麻木不遂,甚至发为中风。

痰瘀的生成,虽然病涉多个脏器,但病变主脏在肾,因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贮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人在中年以后阴气自半,肾元亏虚,精气渐衰,肾阴不足,虚火灼津,肾气虚弱,气不化津,则清从浊化,或因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而致脂浊内聚,困遏脾运,津液脂膏,愈益布化失调,变生痰浊,壅塞脉道,血滞成瘀,或酿而生热,或滞而为湿,故总属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肝肾不足,标实为痰瘀阻滞,而其主次关系则因人而异。

滋肾养肝治本

基于以上认识,说明高脂血症可以从中医津液(主要是膏脂)学说、痰瘀学说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按标实本虚两大证施治,以滋肾养肝治本,以痰袪瘀治标。治本可以调节脂质代谢,治标能抑制脂质合成,促使降解排泄,消除痰瘀病理产物。由于肝肾不足以阴虚热郁为多,阳气虚衰者少,故治当滋养阴津,浚其脉道,慎投温肾助阳,以免助大灼津。乙癸同源(肝肾同源),滋肾有利于养肝,遂其生发,条达之性,疏土运脾之职,化痰袪瘀,除袪病理产物,有利于津液气血的输化运行,且脂浊困脾,秋湿生痰,脾实不运者,与脾虚不健,内生痰湿有别,故治不在补而在运,化痰袪浊有助于改善脾的运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归于正化。

从辨症角度观察,本病常多无症可辨,所以西医的化验单是唯一依据,即使中医有个别察舌、切脉可辨,但必须注意辨症要以实践为依据,防止据理性辨症,导致繁琐杂化,这样自可转而为辨症施治提供有效方药。

传统的祖传中医并不太重视西医的化验,甚至无症可辨,就无法入手;有的对化验结果不认识,病人容易在没有自觉症状下延误病机。

拿来主义

中医临床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有些方面是以严密的理论为依据的,有些则是会意的、直觉的,尚未或不能用明确的概念表达出来的个体经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辨症主要停留在大体、直观的水平上,辨症后论治的材料,几乎全来自感官的直接观察。虽然把握了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但对内部细节却知得甚少,其局限性也是毋庸讳言的。因此,中医应当不断吸收及利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方法、技术,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以此来发展辨症论治。例如中医认为「无症可辨」的恢复期肾炎病人,以小便化验中的微量蛋白和少数的细胞为辨症依据,就是运用了现代科学的手法,这也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每一位中医都应该谦虚地学习西医的长处,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努力发掘自己身边的宝库,拂去历史的尘埃和世俗的偏见,尤其是香港传统中医,更应该学习多一点西医常识,今天的中医不能满足于「有诸内必形其外」的辨症理论,否则必将会被时代淘汰,内部病变不一定全形诸外,仅凭形诸外的信息有时会弄错。要立于世界医学之林,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是理想伙伴。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