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驗數據助中醫論治

0
493
views

曾經看過一個病人,因為病人沒有詳述自己的病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並未有特異症候。但是他帶來一張西醫化驗單,其中血糖指數正常,血清膽固醇含量偏高,三酸甘油酯亦高。

人不願服用湯劑,故只給予「益心降壓丸」、「原色田七粉」。一個月後,病人又一次拿來另一張化驗單,膽固醇已正常,但三酸甘油酯卻更高,當時病人只是敘述雙肩痛,且在數日前吃過大閘蟹,並無其他症狀,於是我要求病人服用湯劑,並繼續服田七粉。病人耐心地服完了10劑湯藥並又一次進行了化驗,三酸甘油酯已降,且雙肩痺痛消失。之後又繼續服了5劑,同時又服用「吉林人參粉」,以至鞏固。

中醫無血脂概念

在現代進步醫學手段上,最完美的是中西醫結合之路。眾所周知,中醫沒有絕對包醫的可能,西醫亦非能醫百病,二者結合是大勢所趨。一個成之有效的中醫師應該誠實地尊重西醫的科學數據,從而採取中醫的辨證論治,達到完美的治療。

高脂血症是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首要危險因素因而倍受重視,儘管近年來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研究取得巨大的進展,但臨床治療手段尚欠理想,特別是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仍然是高脂血症治療中的一大難題。

中醫雖無血脂的概念,但對人體脂膏則早已有所認識,常膏脂並稱,或以膏概脂。《靈樞.五癃津液別》:「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指出膏是人體的組成成分之一,由水穀所化生,並隨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補腦髓、潤肌膚等作用,是人體化生陰氣的基本物質之一。如《靈樞.衛氣失常》云:「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若脂膏過多則有形體變化,《內經》稱為「膏人」、「脂人」,少則「體無膏澤」(《靈樞.經脈》)。於此可見,中醫學的脂膏與西醫學的脂質相類似,至於脂膏與血的關係,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曾說:「津液和合為膏,以填補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類經》認為膏可以化血,也可以說初步意識到血脂的存在。 

膏脂血症發病機理

由此可知,膏與津液同一源流,膏是津液之稠濁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於水谷,與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為轉化。其正常生理代謝需借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營運、肝的疏泄、腎的主宰。

膏脂血症的發病機理:膏的病變主要在於過多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動,或因體質稟賦、年屆老齡等關係,導致內臟功能失調,轉輸失職,津液不歸正化,形體常趨肥胖,濁脂生痰,表現「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變化,日久浸淫脈道,痺阻血絡,致痰阻絡瘀。心脈痺阻則為胸痺、心痛;經絡、胸脈痺阻則肢體麻木不遂,甚至發為中風。

痰瘀的生成,雖然病涉多個臟器,但病變主臟在腎,因腎主津液,對津液的貯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間的轉化起主導作用。人在中年以後陰氣自半,腎元虧虛,精氣漸衰,腎陰不足,虛火灼津,腎氣虛弱,氣不化津,則清從濁化,或因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而致脂濁內聚,困遏脾運,津液脂膏,愈益布化失調,變生痰濁,壅塞脈道,血滯成瘀,或釀而生熱,或滯而為濕,故總屬本虛標實之病。本虛為肝腎不足,標實為痰瘀阻滯,而其主次關係則因人而異。

滋腎養肝治本

基於以上認識,說明高脂血症可以從中醫津液(主要是膏脂)學說、痰瘀學說為理論依據指導臨床,按標實本虛兩大證施治,以滋腎養肝治本,以痰袪瘀治標。治本可以調節脂質代謝,治標能抑制脂質合成,促使降解排泄,消除痰瘀病理產物。由於肝腎不足以陰虛熱鬱為多,陽氣虛衰者少,故治當滋養陰津,浚其脈道,慎投溫腎助陽,以免助大灼津。乙癸同源(肝腎同源),滋腎有利於養肝,遂其生發,條達之性,疏土運脾之職,化痰袪瘀,除袪病理產物,有利於津液氣血的輸化運行,且脂濁困脾,秋濕生痰,脾實不運者,與脾虛不健,內生痰濕有別,故治不在補而在運,化痰袪濁有助於改善脾的運化功能,使水谷精微歸於正化。

從辨症角度觀察,本病常多無症可辨,所以西醫的化驗單是唯一依據,即使中醫有個別察舌、切脈可辨,但必須注意辨症要以實踐為依據,防止據理性辨症,導致繁瑣雜化,這樣自可轉而為辨症施治提供有效方藥。

傳統的祖傳中醫並不太重視西醫的化驗,甚至無症可辨,就無法入手;有的對化驗結果不認識,病人容易在沒有自覺症狀下延誤病機。

拿來主義

中醫臨床思維是邏輯與非邏輯的統一,有些方面是以嚴密的理論為依據的,有些則是會意的、直覺的,尚未或不能用明確的概念表達出來的個體經驗。由於歷史的原因,中醫辨症主要停留在大體、直觀的水平上,辨症後論治的材料,幾乎全來自感官的直接觀察。雖然把握了總畫面的一般性質,但對內部細節卻知得甚少,其局限性也是毋庸諱言的。因此,中醫應當不斷吸收及利用現代科學的知識、方法、技術,採用「拿來主義」為我所用,以此來發展辨症論治。例如中醫認為「無症可辨」的恢復期腎炎病人,以小便化驗中的微量蛋白和少數的細胞為辨症依據,就是運用了現代科學的手法,這也是中醫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每一位中醫都應該謙虛地學習西醫的長處,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努力發掘自己身邊的寶庫,拂去歷史的塵埃和世俗的偏見,尤其是香港傳統中醫,更應該學習多一點西醫常識,今天的中醫不能滿足於「有諸內必形其外」的辨症理論,否則必將會被時代淘汰,內部病變不一定全形諸外,僅憑形諸外的信息有時會弄錯。要立於世界醫學之林,西方醫學和中國醫學是理想伙伴。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