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 —— 心的感冒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4個人中便有一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曾經出現精神或行為問題。我們平日感冒了,會找醫生看看;若你的心感冒了,亦切莫諱疾忌醫,因為被喻為心靈感冒的抑鬱症的殺傷力比身體感冒更大。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4個人中便有一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曾經出現精神或行為問題。我們平日感冒了,會找醫生看看;若你的心感冒了,亦切莫諱疾忌醫,因為被喻為心靈感冒的抑鬱症的殺傷力比身體感冒更大。
關於衝突,使筆者回想起中學時期課堂中曾經閱讀過的一篇文章,內容描述一對男女爭執的過程,看至結局時,老師叫我們不要看下去,詢問各同學這對男女的爭執對於他們的關係有沒有幫助。那時各同學眾說紛紜,各持己見。
不管是慢性病患者或面對不同壓力的「都市人」,經常會產生不愉快的心情,例如:憤怒、恐懼、沮喪、焦慮,甚或會感到抑鬱。這些情緒,好比人生路途上一些崎嶇不平的境遇,有起有伏,這些感受就好像疼痛或疲勞一樣,只是另一種要處理的症狀而已。
女性產後坐月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雖然現今香港社會中的婦女都受西方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然而大部分婦女,或多或少仍遵循坐月這個傳統。到底坐月在現代社會中有何意義?應否繼續沿襲?家人在產婦坐月期間應如何給予幫助和支持?
AQ(Adversity Quotient)不是一個新名詞,我們也不是第一次談論,但是要把我們面對逆境的智慧付諸行動,也是一門學問。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面對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才是真正的面對逆境。
重男輕女,一向是中國社會存在的固有行為,直至今時今日,都未曾有改。這種固有觀念直接影響中國人對男女兩性的要求與男女兩性的心理發展,家庭中的角色使我們的情緒有不同抒發,是研究中國人精神病不可或缺的背景資料。
自從97年之後,香港社會好像是四面楚歌,人心惶惶,被消極悲觀的思想籠罩著。在如此不景氣的情況下,很多人的心理健康受了重大關注。根據醫管局估計,至2002年,各種精神病病人數目約120餘萬人,當中又以輕度抑鬱症、焦慮症及神經衰弱最多,高達77萬人,針對現今的社會環境,教人克勝逆境的書籍特別多,而其中《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AQ)更大受歡迎。
中大醫學院委託亞太研究所做了一個關於香港人情緒病的調查。據《成報》11月19日的報道,指81萬市民患情緒病,建議加強培訓各區家庭醫生,為情緒病患者提供專業支援,並將精神病費用納入醫療保險內,把情緒病的知識編進小學課程。
有人說,甚麼「心理學家」、「行為學家」,他們說的都不過是自己的個人主觀意見,甚至有時還比不上電台節目「十八樓C座」中角色的見解,根本不足為鑑。的確,不少「專家」,包括開業的、教學的,或是傳媒做節目的,他們的意見雖然可以影響大多一般常識的人,卻不能逃過真正的有識之士。
迷信並不簡單地存在於中國人的社會,更存在於所有人的心裡。無論科學幾昌明進步,亦不能抹去迷信心理。大抵是因為人對於失意與希求都會訴諸於求神庇佑。
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輔導服務主任蔡志強為大家解釋心理與迷信的關係時,把迷信形容為一帖心理止痛藥。
記得小學課堂上,老師問我們將來長大要做甚麼?本來大家答的都是「正當」職業,但當我附近的一位同學突然說出一句「我要做百萬富翁!」隨之而來的便是此起彼落的「我要做百萬富翁!」、「我要做億萬富翁!」看來我們自小已經知道要做「富翁」,做「富翁」似乎是我們本能的一部分。
似乎每個語言裡面,都有一句類似我們中文裡「一見鍾情」意思的句子。這大概是全人類共通的一個可觀察心理行為現象。小時候,總覺得人際之間,尤其是男女關係,應該審慎、理性才對。直至逐漸長大,人際遭遇增多,卻又深深感受到那句子的意義,似乎遠比自己主觀的理解來得客觀、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