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及藥理及藥劑學系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PI)與胃癌風險的增加存在著關係。這項重要研究成果剛於最新一期的國際頂尖學術期刊《Gut》上發表。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中位列第五,在致命癌症中位列第三,東亞地區的發病率尤其高,約佔全球七成以上病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數據,2015年香港有1,167名病人確診患上胃癌,當中669名病人因此病死亡。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胃癌形成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風險增加3倍),而大約一半香港人口是幽門螺旋桿菌帶菌者。雖然以藥物消滅幽門螺旋桿菌能降低四成患上胃癌的風險,但仍有部分病人在治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患上胃癌。
質子泵抑制劑
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是一類常用於治療各種腸胃疾病(包括消化性胃潰瘍、胃酸倒流和消化不良)的藥物,為全球最暢銷藥物之一。過往有研究發現,PPI在有效抑制胃酸的同時,長期服用卻可能會加速胃黏膜萎縮和導致胃內細菌增生,從而有增加患上胃癌的風險。
研究與結果
港大的研究團隊從醫院管理局的電子數據庫獲取了在2003-2012年間所有曾接受過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的患者的臨床資料,並調整服用PPI和沒有服用PPI患者特徵的差異,從而系統地比較兩組患者患上胃癌的風險。
港大的研究團隊跟進了63,397名在觀察期接受了幽門螺旋桿菌治療的患者。觀察期由患者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當天開始,直至發現患上胃癌、死亡或2015年12月31日觀察期結束。整個研究的平均觀察期為7.6年。在這段時間內,有153位患者(0.24%)患上胃癌。
在63,397位患者中,其中3,271人(5%)接受PPI治療(平均用藥時間接近3年)。研究結果發現,每周服食最少一次PPI的患者與沒有服食PPI的患者比較,患上胃癌的風險增加一倍以上(2.44倍),更頻密的使用PPI與患上胃癌風險的關係更大,即每天服食PPI的患癌風險為4倍以上(4.55倍)。另外,服用PPI的時間愈長,患上胃癌的風險也愈大,每天服用PPI達一年或以上的患者,患癌風險為5倍;服用PPI達兩年或以上的患者,患癌風險為6倍;服用PPI達三年或以上的患者,患癌風險為8倍。研究團隊同時發現,若患者服用另一種胃酸抑制藥物 —— H2受體阻抗劑,則沒有發現與胃癌有相關風險。
研究意義及影響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梁偉強表示:「我們發現在治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與胃癌風險的增加存在著關係,而這個關係的程度會隨服用質子泵抑製劑的次數和時間而增加。」
港大的研究提供了長期服用PPI與患上胃癌關係的證據。然而,由於只是一項觀察性研究,PPI與胃癌的因果關係尚未能充分確定。整體而言,PPI的嚴重副作用並不常見,且能有效治愈各種腸胃疾病,因此研究團隊並不反對PPI在臨床治療上恰當使用。服用PPI的患者應繼續定期覆診,聽從醫生指示,根據病症或其他需要,從而決定服用PPI的劑量、次數和時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