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時光照水平可影響心血管健康
怕黑是人其中一種天性,所以很多人都喜歡亮著燈睡覺,然而,研究發現,睡覺時關上所有燈光有助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眾所周知,夜間關燈睡覺有助獲得更安穩睡眠,一項新研究表明,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睡眠可能還有另一個顯著的益處 —— 或許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死因。研究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平均年齡約為62歲,來自英國Biobank研究計畫。該計畫自2006年以來,一直在追蹤英國50多萬名40-69歲人口的健康狀況。
長達九年的監測
在2013-2022年期間,參與者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光照追蹤器一周,之後平均接受了長達九年的健康狀況監測,在追蹤期之前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被排除在外。
根據該研究的第一作者Daniel Windred博士介紹,研究人員使用腕式裝置追蹤了參與研究者在凌晨12:30至早上6:00之間的光照強度。在最明亮的環境下睡眠的人(例如臥室裡開著床頭燈),心臟衰竭的風險高出56%,在強烈的光線下睡眠的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也高出32%,中風的風險高28%。
Daniel Windred博士表示:「我們分析了近8.9萬人的1300萬小時光照數據。目前研究的其中一個限制在於我們只知道光照強度的影響,卻不知道不同個人的光照來源,如果能了解夜間光照的典型來源,或許能讓我們找出更科學的建議,而不僅僅是避免夜間強光。」
據研究人員所知,他們的研究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關於光照與人體心血管疾病風險長期關聯的研究。之前也有不少研究發現類似的關聯,並將晝夜節律紊亂確定為心血管健康不良的已知風險因素。
Daniel Windred博士指,晝夜節律是人體內幾乎所有細胞和組織(包括心血管系統)中存在的24小時周期,這個生理時鐘控制我們的睡眠和覺醒周期,將光線作為清醒的訊號,將黑暗作為入睡的訊號。
改變睡前習慣
由於光線會抑制大腦產生促進睡眠的褪黑激素(Melatonin),因此,減少夜間光照可以從改變睡前習慣開始。
臨床心理學家指,應盡可能減少電子屏幕(包括電視、電腦、手機)的使用時間,並在睡前四小時內關閉不必要的家用照明。如果無法關燈,盡量使用昏暗或暖色調的燈光,而不是明亮的頭頂燈。在臥室裡,盡量避免使用會發光的鬧鐘,也盡量不要睡在窗邊。臥室使用遮光窗簾或遮光簾對隔阻光線很有幫助,睡眠時使用眼罩也能有幫助安眠的作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