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組織促政府增加皮膚科治療資源
白蝕症與銀屑病均為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不僅對患者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更常因外觀出現皮膚問題造成患者心理與社交壓力,而於政府診所求醫,輪候時間長達三年。
據估計,白蝕症與銀屑病分別影響本港約0.5-1%及0.3%人口,惟政府數據顯示,衛生署轄下9間皮膚科診所只有少於9名皮膚科專科醫生,不少皮膚病新症患者須長期等候接近三年。患者未能適時獲得治療,不僅導致病情惡化,更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及情緒健康。另一方面,近年已有多種白蝕症及銀屑病新型治療方案,但政府皮膚科卻不輕易處方甚或未有提供相關新型藥物,而社區藥房及病人組織提供的藥物援助計劃亦有其限制,基層的患者未能受惠。
白蝕症與自身免疫有關
皮膚科專科劉顏銘醫生指出,白蝕症的特徵是皮膚局部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受損或被破壞,導致皮膚出現不規則的白色斑塊。這種疾病全球發病率約 0.5-1%,估計香港約有35,000-70,000名患者。
劉顏銘醫生解釋,白蝕症可分為非節段型(Non-segmental Vitiligo)和節段型(Segmental Vitiligo)兩大類,以前者最常見,佔約90%,其特點是白斑分布對稱,可影響身體任何部位,且可能隨時間擴散;節段型則通常影響身體單側,發展較快,一旦穩定後較少擴散。
白蝕症對患者的影響不僅限於外觀。劉顏銘醫生強調,身上的白斑令患者經常面對嚴重的心理困擾,包括焦慮、抑鬱、自卑,甚至可能導致社交孤立。一項研究顯示,白蝕症患者的抑鬱症狀發生率可達40-50%。此外,在香港炎熱的環境中,出現白蝕的皮膚也較容易被太陽曬傷,產生刺痛感覺。
「白蝕症最核心的成因,是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並破壞自身的黑色素細胞;環境因素如壓力、曬傷或皮膚創傷也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
診斷方面主要依賴臨床檢查,醫生會透過伍氏燈(Wood’s Lamp)檢查來確認白斑,如有懷疑,可能進行皮膚活檢以排除其他疾病。傳統治療方法包括局部類固醇、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光療如窄頻UVB及外科手術如黑色素細胞移植。
白蝕症的治療取得新進展,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首款JAK抑制劑外用藥膏,用於治療12歲以上非節段型白斑患者,並在臨床研究中證實有復色效果,尤其是在面部和頸部等外露部位。劉顏銘醫生解釋,JAK抑制劑能針對性阻斷導致黑色素細胞破壞的細胞信號通路,從而恢復色素。
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致銀屑病
除白蝕症外,另一種嚴重影響病人的皮膚病為銀屑病(Psoriasis),JAK 抑制劑亦已獲批用於治療銀屑病關節炎。皮膚科專科胡惠福醫生指,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兼復發性的炎症性皮膚病,發生與遺傳、環境因素及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有關,特徵是皮膚細胞過度增生,導致皮膚表面出現紅色斑塊,覆蓋著銀白色鱗屑,令患者感到瘙癢、疼痛和皮膚脫屑,估計香港有超過20,000名患者。
胡惠福醫生表示,銀屑病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斑塊狀銀屑病,約佔8-9 成。銀屑病不僅影響皮膚,約有3成患者更會演變為銀屑病關節炎,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和僵硬,嚴重影響活動能力,而延遲治療對銀屑病患者會造成嚴重影響。
「延遲治療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治療難度和複雜性增加,或需要更強效藥物和更長的治療時間。這不僅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可能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的依從性。更重要的是,銀屑病與多種健康問題共存,包括銀屑病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等,例如延遲治療關節炎可導致關節永久變形,影響活動能力。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對於改善患者預後至關重要。」
病人組織促請政府正視皮膚病患者面對的困境,增加政府皮膚科醫療資源支援,同時減輕醫護人員與患者的壓力,確保所有患者都能及時獲得適切的治療與關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