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警惕敗血症意識
敗血症是個可危及生命的急症,但我們對它的警覺非常不足,世界敗血症日於每年的9月舉行,旨在提高大家對這個危及生命的疾病的認識和理解。
敗血症(Sepsis)又稱為菌血症,亦即是指細菌、黴菌或病毒等病原體所引起的嚴重發炎反應,亦是當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感染產生極端反應時出現的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可導致器官功能障礙,是一種緊急的醫療情況。患者的身體反應或會對自身的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害,並可能導致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尤其是在未能及早發現及接受適當治療的情況下。
敗血症的關注度不足
全球敗血症聯盟(Global Sepsis Alliance)發布《2030年敗血症全球議程》旨在希望於2030年將全球敗血症發病率與2017-2020年的基線水準相比降低至少25%,並將存活率提高20%以上。然而,就算在醫療設備先進的地區,敗血症仍然缺乏重視,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指,未來幾年加大政治投入對於實現這些目標至關重要。
GlobalData傳染病副總監Fiona Chisholm表示:「敗血症的全球負擔極高,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儘管如此,即使在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中,對敗血症的認識和理解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尤其因為敗血症的許多症狀,例如發燒和意識模糊,都是非特異性的,這會導致診斷延誤並造成高死亡率。」
據GlobalData流行病學家稱,2024年,全球八大市場(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日本和中國)共確診780萬例敗血症病例,200萬例因敗血症死亡,死亡率高達26.0%。此外,在敗血症休克患者中,同年八大主要經濟體(包括東加勒比地區和南加勒比地區)的死亡率高達49.7%,確診病例140萬例,死亡人數69.76萬例。
Chisholm指出:「顯然,我們需要加深對敗血症的認識,以便更早地發現、診斷和治療更多病例,也迫切需要開發新的療法,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增加治療藥物
目前,敗血症的治療主要依賴仿製藥以及支持療法,例如補液、血管加壓藥或免疫調節劑。根據GlobalData在2025年對高處方醫生進行的一項調查,八大主要經濟體最常用的抗菌藥物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eracillin/Tazobactam)、萬古黴素(Vancomycin)和美羅培南(Meropenem)。然而,這些類型的藥物療效有限,因為它們並非專門針對潛在的病理生理過程,而這些藥物於不同患者亞群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差異。
根據GlobalData的研發線產品資料庫,目前八大主要市場共有11種產品處於後期開發階段,其中許多產品採用了新穎的作用機製或治療方法。例如,單株抗體Enibarcimab在AdrenOSS-2 II期試驗中,其兩種生物標記bio-ADM和DPP3被用於識別最有可能受益於治療敗血症休克患者。結果發現,Enibarcimab 可改善器官功能並降低目標患者群體的28天死亡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