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藥物預防2型糖尿病
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攝取中等分量可發酵碳水化合物(FODMAP)能顯著提升糖尿藥二甲雙胍的療效,研究結果已刊於《Nature Metabolism》。
胰島素是調節血糖水平的關鍵,患有糖尿病前期人士的胰島素分泌及胰島素作用均會受損。在中國,每年每五名糖尿病前期患者中,便有一名會發展為2型糖尿病。二甲雙胍(Metformin)是預防糖尿病的一線藥物,惟此藥經常引發腸胃道副作用。臨床試驗顯示,大概每100名中國糖尿病前期患者便有15名在服用二甲雙胍後出現惡心、腹脹或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雖然二甲雙胍在延緩或預防2型糖尿病方面具備確切療效,但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影響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因此醫學界需制定策略以提升患者對二甲雙胍的耐受性及依從性。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聯同中大醫學院藥劑學院與澳洲蒙納士大學合作進行,研究可發酵碳水化合物(FODMAP)能顯著提升二甲雙胍(Metformin)的療效。團隊招募了26名年齡介乎48-60歲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參與一項雙盲、隨機、分為兩個階段的交叉飲食控制試驗。參加者獲隨機分配至兩個為期10天、熱量相同的飲食介入階段,包括中等分量FODMAP飲食(每日攝取12克)及低分量FODMAP飲食(每日攝取2克)階段。所有參加者在每個飲食階段的最後五天服用二甲雙胍,並接受「盲法持續血糖監測」( Blinde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以記錄血糖變化的差異。
試驗結果
研究試驗發現,參加者攝取中等分量的FODMAP並服用二甲雙胍(M-M介入)時,健康指標較攝取低分量FODMAP並服用二甲雙胍(L-M介入)時更為理想,而這些指標的改善與總熱量攝取量的變化無關:
- 提升血糖控制能力:M-M介入後的餐後血糖下跌21%,而L-M介入後的跌幅只有12%,顯示FODMAP攝取量增加,二甲雙胍的降糖效果亦隨之增強。
- 增強胰島素反應: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是一種腸道激素,有助提升餐後胰島素分泌量及增強飽足感。進行M-M介入後,餐後後期GLP-1分泌量是基線水平的三倍,升幅較L-M介入階段高98%。餐後後期胰島素分泌量亦較L-M介入階段高80%。L-M介入後的激素水平並無太大變化。
- 腸道微生態獲大幅改善:M-M介入後,製造短鏈脂肪酸的腸道菌Butyricimonas virosa含量是L-M介入後的兩倍,有助改善控制血糖的能力及減少全身炎症。
- 對二甲雙胍不耐受的預測生物標記:研究顯示,對二甲雙胍不耐受者的Dorea formicigenerans的基線水平較對二甲雙胍耐受者為高,顯示該菌種具潛力成為生物標記,以識別容易因服用二甲雙胍而出現腸胃道副作用的人士,有助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
調節腸道微生態
研究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朱海星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揭示攝取中等分量的FODMAP較低分量的FODMAP更能幫助患者調節腸道微生態,從而增強二甲雙胍作為預防2型糖尿病一線藥物的降血糖效果。」
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臨床)周怡君醫生補充:「本地的中等分量FODMAP 飲食具有卓越的療效,為醫生提供另一個具潛力的飲食與藥物結合治療方案。豆漿、西瓜及蘑菇等食物含有豐富的FODMAP,有望成為合適的膳食選擇。我們將深入探討藥物與營養介入的綜合療效,期望惠及更多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創所所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陳重娥教授表示:「本港每十名成年人中便有一名患有2型糖尿病,因此預防仍然至關重要。引入創新的模式,將精準醫療與包括飲食管理在內的個人化糖尿病治療相結合,是應對此重大全球健康挑戰的關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