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二尖瓣倒流死亡率比預期高

0
1131
views

中大學醫學院與國際心臟瓣膜疾病專家合作,比較亞洲和歐美的退化性二尖瓣倒流患者在病情、治療方案及臨床結果的差異。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sia》發表。

尖瓣倒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接受修復手術。現時大多數有關退化性二尖瓣倒流臨床治療或干預措施的研究數據均來自歐洲或美國,欠缺亞洲患者的相關資訊。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國際心臟瓣膜疾病專家合作,比較亞洲和歐美的退化性二尖瓣倒流患者在病情、治療方案及臨床結果的差異,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心瓣異常形態及病情相若,亞洲患者普遍較年輕,症狀亦較輕微;唯亞洲人因體形不同,心臟體積較歐美人士細小,可能導致亞洲患者心臟負荷過重的情況被低估。研究團隊亦發現,亞洲患者接受二尖瓣倒流干預措施的機會較歐美患者少,因而導致死亡率較預期高。專家建議從影像診斷和不同種族的疾病管理方式著手,改善全球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的治療成效。

亞洲患者的心臟負荷被低估

全球有2-3%人口患有二尖瓣倒流,當中有50-60%為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由二尖瓣瓣膜或腱索退化所致。二尖瓣倒流患者的心臟在泵血時,由於二尖瓣瓣膜無法完全閉合,血液從左心室倒流至左心房,增加心臟負荷,隨病情惡化可引致心臟病及增加死亡風險。

研究團隊將來自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及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的737名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的病人組成「亞洲研究」組別,並於全球規模最大、由歐美機構結集而成的國際多中心二尖瓣倒流病人名冊,整合了682名二尖瓣倒流患者的數據為「歐美對照」組別,通過比較及分析,發現兩組病人的患病成因相同,社會及經濟地位亦相近。

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 歐美及亞洲研究隊列在醫學影像上呈現明顯的相似性,包括二尖瓣倒流嚴重程度、患病機制(瓣葉脫垂),以及出現肺動脈高血壓的情況。
  • 亞洲患者年紀較輕,患病的風險因素及狀況不一。
  • 值得關注的是,在研究基線上,兩個組別的心臟形態在醫學影像上顯示出明顯的差異。亞洲患者的體型較細小,他們左心房和左心室的體積絕對值明顯較小,遠低於臨床指引的閾值,因而可能低估他們的病情。然而,當以身體及心臟比例作基準重新計算,亞洲患者的左心房和左心室尺寸實際上比歐美組別大,顯示心臟容量嚴重超載。
  • 在治療成效方面,兩個組別均以修復為主導的介入治療模式,成效相若,但在整體的疾病管理方面卻存在很大差異:亞洲組別接受介入治療的人數比歐美組別少,時間亦較遲,從而令治療成效受影響。十年內亞洲患者的死亡率達40%,相較歐美患者20%的死亡率為高。
亞洲組與歐美組的主要臨床數據
  亞洲組別 歐美組別
平均年齡 61 歲 66 歲
由確診至接受干預措施的時間(中位數) 42 日 24 日
確診後首年接受干預措施的病人比例 55% 77%
在研究進行期間曾接受干預措施的病人比例 65% 79%

 

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美國明尼蘇達州心臟中心高級研究員心臟科專家Maurice Enriquez-Sarano醫生表示:「目前為病人進行二尖瓣修復手術是以左心房和左心室的絕對尺寸作為標準,並沒有考慮不同種族的體形差異。我們的研究顯示,亞洲患者因為血液倒流而導致心臟形態及容量改變的程度明顯被低估,病人的體形絕對需要納入為考慮因素。」

「經過多元分析及傾向性評分配對,調整及平衡各臨床特徵,我們證實相比歐美患者,較多亞洲患者未有接受適當治療,死亡率較預期高。我們建議,全球在二尖瓣倒流的影像診斷和疾病管理上應考慮這些特殊性,為患者盡早提供干預措施,進一步改善治療成效。」

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李沛威教授表示:「我們在此研究中發現,亞洲的退化性二尖瓣倒流患者年齡較輕,但具體原因尚未確定,可能是生物學上或接受轉介的時間上有差異。未來的基因及人口研究應評估黏液樣二尖瓣退變在不同人群中的發展是否有所不同,以及是否需要調整疾病管理方案。」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