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抑鬱症患者的數量日漸增加,患者難以融入社區可能是導致病情愈見嚴重的原因之一。最新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大腦分泌的一種神經遞質類鴉片肽受阻可能是影響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開發天然、低副作用的鴉片類藥物(Natural Opioids)可能是改善抑鬱症有效的方法。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制訂的「2010-2015年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務計劃」內回顧部分,提到全球精神病或精神障礙患者約4億5千萬人,當中約有1億5千萬人患有抑鬱症。香港抑鬱症患者一直有上升的趨勢,由2002-2003年16561人,至 2004-2005年21240人,按數字估計,到了2021年,患者數量可增加2至4成。由於抑鬱症無法根治,隨情緒心理的影響令病情愈見嚴重,可導致各種殘疾的問題,引起醫學界高度關注。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也是精神心理的障礙, 患者傾向迴避與人交往, 拒絕融入社群,難以建立正常人際關係是病情愈見嚴重的原因之一。儘管醫管局積極提供精神科社康服務,透過心理治療協助病人融入社區,但對患者精神心理的改善只是短暫的紓緩。
專家嘗試從科學的角度解擇抑鬱症患者難以建立人際關係的成因,利用專門的電腦掃描技術,對抑鬱症患者與非抑鬱症患者腦部存在的差異進行研究比較,結果顯示兩組受試者大腦神經遞質的濃度比例有所不同,當中抑鬱症患者腦部分泌的神經遞質類鴉片肽(Opioid Peptides)的含量較非抑鬱症患者更低。
到底甚麼是類鴉片肽?在人體有何功能?
簡單而言,類鴉片肽是一種大腦神經傳送信號的微量物質,廣泛分布在腦內、丘腦內側以及腦室,類鴉片肽是我們受外界刺激後產生疼痛感覺的來源。一項由美國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School、Stony Brook University及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的團隊研究指出,類鴉片肽除了是疼痛感覺的重要傳送物質外,亦與承受外來的壓力、保持良好的情緒產生積極的社交心態有密切關係。不幸的是,長期而持續地承受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減少大腦分泌類鴉片肽,可能令抑鬱症患者降低社交能力,逐漸與群體疏離,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加重抑鬱症病情)的關鍵成因。
無可否認的是,每個人對社會環境的承受能力並不相同,有些人適應力強,有些人顯得特別脆弱,但至少證明大腦的類鴉片肽釋放對提升社交的動機,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有實則的作用。因此,開發天然、低副作用的鴉片類藥物(Natural Opioids)或可能是未來改善抑鬱症的方法之一。3
參考來源:
- http://commons.ln.edu.hk/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0&context=apias_research
- 精神健康資訊平台:http://www21.ha.org.hk/smartpatient/tc/siteTool/mentalPopUp/mhg.html?id=2(醫院管理局2010-2015年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務計劃)
- http://scienceblog.com/77188/shake-it-off-not-so-easy-for-people-with-depression/?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Feed%3A+scienceblogrssfeed+%28ScienceBlog.com%29#t5USm0lRGd55qWTS.97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6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