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發現,一般常用如抗組織胺等治療過敏的藥物,使用三年以上,有增加患癡呆症的機會。
近年癡呆症的發生率高企,由於此病對患者、家屬及社會的影響甚大,遂使此病成為科學家聚焦的對象,紛紛研究致病原因。近年被證實與癡呆症有關的可能陸陸續續見於醫學文獻,新近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項導致癡呆症的最新研究發現,長期使用OTC(Over-the-counter)藥物治療如失眠或是花粉過敏症等,有可能增加患癡呆症的風險。原因是大部分此類藥物均含有抗膽鹼(Anticholinergic)作用。
此項研究只專注於研究65歲以上長者,發現若每日服食含有抗膽鹼藥物三年以上,會增加患癡呆症的風險。
所有藥物皆有副作用,抗膽鹼類藥物亦不例外,因此種藥物會阻斷與神經傳導相關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美國Washington大學Shelly Gray醫生及其研究團隊在研究開始之前追蹤3434名65以上沒有被診斷患癡呆症的長者,研究追蹤長達十年,記錄長者的醫療及藥物使用情況,以及服用抗膽鹼類藥物的頻率及劑量,以這些數據對比他們日後被診斷患癡呆症的機率。
長者最常見被處方以下幾種藥物:
-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使用治療花粉症及過敏症
- 三環類抗抑鬱藥物(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治療抑鬱
- 抗毒蕈鹼(Antimuscarinics)治尿失禁
- 大部分藥物都是由醫生處方而非在藥房中購買
在研究過程中,有797人開始出現癡呆症。研究評估參與者每日最少服用10mg抗抑鬱藥、4mg抗組織胺(Diphenhydramine)幫助入睡,或5mg Oxybutynin治療尿失禁長達三年之上,認為這種情況或會提高患癡呆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建議,醫生或是藥劑師對處方這類藥物應提高警覺,或可使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如沒有替代療法,應處方較低劑量及盡量把使用期縮短。
Shelly Gray醫生透露有些受試者已答應死後捐出遺體作為研究之用,屆時會檢視患者的大腦病理變化,嘗試找出支持研究結果的生物機制。
英國阿爾茨海默氏症研究所(Alzheimer’s Research UK)負責人Simon Ridley醫生認為,這項研究沒有證據證明抗膽鹼藥物與癡呆症有直接關係,而阿爾茨海默氏症協會(UK’s Alzheimer’s Society)的Doug Brown醫生認為,這個研究使人關心長者使用抗膽鹼藥治療花粉症或是失眠的副作用對增加癡呆症的風險。不過,目前仍未有確切證明,需要更多的研究尋找藥物與癡呆的相關性,但醫生和藥劑師應關注這個潛在關連,任何人若有疑慮希望停藥,應諮詢家庭科醫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