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倒流是都市流行病,在香港甚為普遍,發病率更不斷上升。一項香港的最新研究發現,本港胃酸倒流發病率由2011年的4.1%,升至2017年的5.7%,推算香港約有42.8萬名患者。
是次研究於2017年進行,逾3,000名香港人參加,發現香港每4個患者當中,有3人未有發現自己已患上胃酸倒流。患上胃酸倒流的定義為每星期最少一次因胃部內的食物或物質反流至食道引致不適,典型症狀為「火燒心」。然而,原來不少患者不會出現此典型症狀,卻會出現喉嚨痛、聲沙、咳嗽等「非典型症狀」(Atypical Symptoms),有時更被誤當為感冒或熱氣而延誤診治。
腸胃肝臟科醫生陳萍兒表示,當吞嚥時,食道底部的環形肌肉,即下食道括約肌會鬆弛,讓食物流入胃內,之後又會關上,而當括約肌異常鬆弛或功能減弱時,胃酸由胃部倒流至食道,便是胃酸倒流。胃酸倒流會刺激食道內壁,引致發炎,若不及早處理,或可引致食道出血、食道癌等不能逆轉的後果。
肥胖、胃部膨脹至橫膈膜、胃部排空速度過慢、懷孕或患有硬皮症等結締組織失調,均有較高機會出現胃酸倒流。若有吸煙習慣,喜歡吃大餐,或常太夜進食及進食高脂油炸等食物,好飲酒或咖啡等飲料,或服用某些藥物等等,均會加劇胃酸倒流情況。
港患者多出現「非典型症狀」
除了為人熟悉的「火燒心」外,胃酸倒流患者亦會出現胃酸上湧或過多、吞嚥困難,以及感覺喉嚨有腫塊等症狀。雖然有外國研究指出,約有23%患者會出現火燒心症狀,但在香港,僅12.1%患者出現中等或以上程度的火燒心症狀;臨床所見,不少患者甚至沒有這種症狀,反而會出現胸痛、咳嗽、喉炎、哮喘、牙齒酸蝕等非典型症狀,故容易被忽略或誤當其他健康問題。
對胃酸倒流的誤解
胃酸倒流雖然可引致吞嚥困難、食道受損及病變、胸痛,但由於對生命沒有即時威脅,往往被患者忽視,或對此症存在誤解而錯用方法處理。
誤解 | 正解 |
有「火燒心」才是胃酸倒流 | 胃酸倒流症狀包括胃酸上湧、胸痛、胃脹、感覺喉嚨有異物,甚至聲音嘶啞及乾咳等咽喉反流症狀。有些患者沒有明顯症狀,照胃鏡才發現嚴重的食道炎/潰瘍。 |
墊高枕頭入睡可避免胃酸倒流 | 站立一樣會胃酸倒流,墊高枕頭,甚至坐著入睡或可減輕胃酸倒流的症狀,但會影響睡眠質素。改善飲食習慣、減重及藥物治療才是有效方法。 |
避免進食會引致「胃氣」的食物 | 不少飲品及食物均有機會引致「胃氣」(如碳酸飲品、高澱粉食物及高脂食物),但跟胃酸倒流不一定有直接關係,相反,控制食量、進食不要過急、避免睡覺前進食更為重要。 |
胃酸倒流成因是胃酸過多 | 連接食道與胃部的肌肉(即括約肌)鬆弛,未能正常運作,才是胃酸倒流的成因。 |
飲牛奶紓緩胃酸倒流 | 飲牛奶時會暫時中和、稀釋胃酸,稍微平衡酸鹼值,但進入消化系統後,牛奶內的蛋白質和鈣質反而刺激胃酸分泌。 |
陳醫生表示,目前治療胃酸倒流的藥物,包括制酸劑、H2受體阻斷劑及質子泵抑制劑,分別有中和胃酸、抑制胃壁細胞分泌胃酸、減少胃酸倒流及酸蝕的效用。當中質子泵抑制劑已獲國際醫學指引建議,作為確診後的一線治療藥物;不過,部分已服用質子泵抑制劑的患者,用藥後仍然出現症狀,如服用至少8周標準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症狀仍然持續,便屬頑抗性胃酸倒流;主要原因為藥物劑量不足或藥物依從性低。另外,雖有七成患者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後,症狀得以紓緩,但分別有近半患者於晚間仍會出現症狀,或需要接續接受其他治療才能紓緩症狀。
另外,也可使用改良型釋放質子泵抑制劑(MR-PPI)治療胃酸倒流。改良型釋放質子泵抑制劑透過延長藥物的分解時間或透過特別的釋放技術(如兩段釋放技術),以延長藥物於體內釋放藥效的時間。
雖然已有藥物可有效治療胃酸倒流,但是次研究發現,胃酸倒流的患者中,不足1%曾服用H2受體阻斷劑/質子泵抑制劑,而大部分患者均沒有求診。陳醫生建議患者要有效治療胃酸倒流,應依從醫生建議按時覆診,及遵循醫生指示服用處方藥物,部分因症狀稍為紓緩便自行停藥,最終導致病情惡化。
改善飲食生活習慣
除了藥物治療,醫學研究亦證明,改善飲食習慣亦能減低或紓緩胃酸倒流情況。博士後朱海星醫學博士表示,患者必須戒口,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辣椒素、酒精、茶、咖啡、蘇打水和牛奶等飲品,並要改善不良飲食習慣,如睡前兩小時內才吃晚飯或飯後吃零食等。患者應培養健康飲食,建議參考地中海飲食模式,即大量攝入蔬果、全穀類、魚類和橄欖油,控制體重,進食高纖維水果,以及睡前四小時吃晚飯等,均有助減低及預防胃酸倒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