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感染可致命

0
2320
views

香港醫護聯盟早前進行「家長對腦膜炎雙球菌的認知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家長對腦膜炎雙球菌認知不足,是一個危險的警號。

受問卷調查的家長逾500人,近八成子女年齡為1至23個月,根據調查結果,當中近90%受訪者面對子女發燒時,均沒有警覺可能感染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死亡率為10%;20-30%感染之後會出現嚴重後遺症,包括腦部受損、失聰、失明等,甚至需要截肢,但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0%受訪家長表示並不知道感染的嚴重後果。

多種血清型

腦膜炎雙球菌包含最少13種不同的血清型,其中6種會引致嚴重疾病,分別是A、B、C、W、X、Y型,兒科專科醫生余則文表示,近年香港的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以Men-B佔多,以2018年數據為例,10宗感染個案中有5宗為Men-B型。

香港不少家長忽視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嚴重性。余則文醫生指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需及時治療,否則有性命危險。當細菌入侵人體並感染血液或/和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便會引致腦膜炎。最初發病時病徵與感冒流感非常相似,但其後病情進展迅速,而且病徵可以十分嚴重,患者甚至可在出現症狀後24小時內死亡。數據顯示,每10名患者便有1名死亡;每5名患者則有1名出現嚴重後遺症,如腦部受損、失聰、失明,甚至需要截肢。

嬰幼兒感染風險大

至於傳播途徑,余則文醫生稱腦膜炎雙球菌是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與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感染風險較高。但即使是身體健康全無病徵的人,鼻咽喉部位亦可能帶菌,據統計有十分之一人口是長期帶菌者,以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人帶菌比例最高。

大部分感染源頭不明,以嬰幼兒(小於5歲)感染風險最大;嬰兒(小於1歲)的發病率最高,主因是兒童的免疫系統未成熟,未能抵抗腦膜炎雙球菌入侵。此外,曾受其他病毒感染、居住環境擠迫、患有慢性疾病、吸煙及吸入二手煙的人亦較易感染。

余則文醫生指,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初期症狀不明顯,例如發燒、疲倦欲睡等均容易與感冒症狀混淆,若延誤診治,病情可進展至發高燒、抽筋、頭痛、頸部僵硬及出現皮疹,並有機會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畏光、休克,亦意味病情惡化至可能有生命危險,或導致嚴重後遺症。因此,家長必須時刻關注子女狀況,若發現小孩發高燒或有抽筋情況,必須向醫生詳細說明。確診後,患者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則須接受醫學監察,並在有需要時服用預防性藥物。

疫苗預防

現時,全球26個國家政府如加拿大、新西蘭,均建議初生嬰兒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另有6個國家如英國、意大利亦將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納入免疫計劃。A和C型腦膜炎雙球菌在大中華地區感染比例較高,自內地推出Men-A和Men-C疫苗後,感染率便開始下降,而未有Men-B疫苗前,其感染率有上升趨勢;歐美地區則以B和W型腦膜炎雙球菌較普遍,Men-B在英國的發病率尤其嚴重,自2015年起英國實施為兩個月以上的嬰兒免費注射Men-B疫苗,嬰幼兒腦膜炎和敗血症的發病人數下降近半。

預防勝於治療,余則文醫生建議大人及小朋友均要培養良好衛生習慣,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及室內空氣流通,有助防止腦膜炎雙球菌傳播,而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種疫苗,詳情可向醫生查詢。3

應付新冠小貼士

現時新冠疫情雖有緩和跡象,但仍人心惶惶,不少父母擔心帶子女到母嬰健康院接種疫苗容易受感染,余則文醫生提供以下7大應對貼士:

  • 嬰幼兒不宜配戴口罩,以免防礙正常呼吸。
  • 嬰兒車最好設有防護罩,但揭開時要小心,避免附於罩上的病菌散播。
  • 家長亦可手抱嬰兒在胸前,以大圍巾遮蓋。
  • 盡量縮短逗留時間
  • 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 如家庭有私家車,應盡量安排接送。
  • 家長仍有擔心,應與家庭醫生商量。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