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珊瑚礁魚類有中毒風險

0
3558
views

食物中毒事件在全球時有發生,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公告了一則處理食用珊瑚礁魚類中毒的方案,市民需要密切關注。吃珊瑚礁魚類為甚麼會中雪卡毒?

月下旬,香港報道了一則食魚中毒的新聞,據報道指,3名女性食用魚塊後,約4-7小時後出現中毒症狀,包括口唇、四肢麻痺、眩暈和腹瀉等等,懷疑是中了雪卡毒所致,並指出這種毒素與珊瑚礁魚類有密切的關係。經香港衛生防護中心調查後,發現其中兩人所吃的魚塊購自香港小西灣一個魚檔。到底何謂雪卡毒?雪卡毒與「珊瑚魚」又有何關係?

雪卡毒

雪卡毒(Ciguatoxins,CTX)又名雪卡魚毒素、西加魚毒素,是一種多環聚醚類(Polycyclic Polyethers)親脂性化合物,因應其化學結構的特徵,可以有效穿透人類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並進一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外周神經系統功能,所以中毒的各個階段,包括早期、中期及晚期,常見有四肢麻痺和肌肉抽搐等神經失調現象。

中毒的病理特徵

雪卡毒的中毒初期症狀包括嘔吐、腹瀉、肌肉關節痛楚無力、口角及手部麻痺、冷熱感覺顛倒等等。這種毒素會進一步引起呼吸系統的肌肉抽搐麻痺,如不及早求診,嚴重甚至可以導致肺組織窒息致死。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尚未研發出針對雪卡毒素的有效藥物,只能通過輔助藥物,令患者自行把毒素排出體外。

為甚麼會中毒?

事實上,雪卡毒素來源是由有毒渦鞭毛藻所產生,這些有毒的毛藻是極微細藻類,寄生在紅藻、褐藻等大型藻類,並附於珊瑚礁表面,當魚類吃了這些海藻,毒素就會在魚的體內累積,再經由食物鏈傳遞及生物氧化代謝成為毒性更強的魚毒,由於毒素會透過食物鏈積聚,因此魚的體積愈大,所含的毒素愈高,毒素可在魚體全身,以肝臟及內臟含量較高。由於魚類是吃了珊瑚礁處的海藻而中雪卡毒,所以我們統稱這些帶雪卡毒的魚類為珊瑚礁魚類(傳媒常簡稱珊瑚魚,其實與觀賞類珊瑚魚並無關係),據報常見帶毒的珊瑚礁魚類有很多,我們較認識的有老虎斑、老鼠斑、蘇眉、西星斑、豹星斑及東星斑等等。

由於雪卡毒素只會令魚類帶毒,對魚類並無危害,更不會令魚類死亡,而且沒有任何的特徵,故單憑外觀、氣味、味道和肉質,無法分辨魚類是否有毒,更且雪卡毒素的穩定性高,縱使經過高溫烹煮(煎或炸)或是人體胃酸,都不會被破壞。尤幸是低濃度攝取魚類所含的雪卡毒不會對人類健康造成長遠的影響,只有過量攝取毒素才會引起中毒反應。

預防及注意事宜

雪卡毒素無法通過烹調煎煮去除,所以預防中毒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減少進食量。另外,由於毒素屬親脂性,傾向累積於珊瑚礁魚類的卵、肝、腸、魚頭和魚皮,所以吃珊瑚礁魚類最好避免食用這些部位,一般來說,體形愈大毒素愈高,選擇吃小魚可減底中毒風險。如果不幸食用珊瑚礁魚類出現麻痺症狀(肌肉毒性),要及早求醫,有人說酒、花生或豆類食物可以緩解麻痺症狀,但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指吃上述食物反會加重病徵,對於治療方法,市民必須相信科學研究或臨床實證,勿胡亂相信小道消息。3

預防中「雪卡毒」,市民應注意下列幾點:

  1. 減少進食珊瑚礁魚類
  2. 每餐只進食少量珊瑚礁魚類及避免全魚宴,因材料多來自同一條大型珊瑚礁魚類。
  3. 進食珊瑚礁魚類時,避免吃頭部、魚皮、內臟和魚卵,因為這些部位的毒素積聚較多。
  4. 進食珊瑚礁魚類時,勿同時喝含酒精飲品、吃花生或豆類,以防加劇病徵。
  5. 出現症狀時及早治理
  6. 應該在有牌照及有信譽的海鮮檔購買珊瑚礁魚類,不要購買來歷可疑的魚類。

(資料來源: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