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状病毒感染力比沙士病毒更强

0
1933
views

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于本港出现首宗新型冠状病毒确诊后展开网上问卷调查,访问逾千名市民对疫情的风险感知及心理行为反应,发现市民较难保持社交距离,且多名患者经多次求医及检验后才获确诊,增加了社区传播病毒的风险。

2019年12月下旬,内地湖北省武汉市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出现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肺炎(COVID-19)群组。泰国亦于2020年1月12日证实一宗感染个案,是全球首宗中国境外的确诊病例。其后,新增个案相继于多个国家及地区出现,包括香港。本港自今年1月23日出现首宗确诊个案以来,截至2月17日11时59分,共有60宗确诊个案。为减低传播风险,本港已实施停课、关闭图书馆及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建议雇员在家工作等措施。

市民对疫情的风险感知及心理行为反应

为了解本港市民对是次疫情的风险感知及心理行为反应,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于今年1月24日至2月5日,以问卷访问1168名市民,主要结果如下:

  1. 风险感知
    • 市民对疫情的风险感知属高水平,88%受访者自觉有很大机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致严重症状的受访者比例亦达98%。
    • 98%受访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表示焦虑;受访者的平均焦虑指数为82分,反映他们的焦虑已达临界点(一般7分或以下属正常、8-10分属临界异常、11-21分属异常)。
  2. 资讯来源

    差不多所有(99.5%)受访者都会留意疫情的最新发展,当中8成会主动寻找有关资讯,如有多少人确诊及受感染后应如何处理。最多受访者认为来自医生的疫情资讯最为可信(85%);其次是新闻广播(56%)。

  3. 预防措施
    • 约90%受访者加强了个人卫生,如戴口罩、洁手及注重咳嗽和打喷嚏时的礼仪,并避免前往内地。
    • 避免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避免社交活动及避免外出,这些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虽被视作有效预防感染,却较难实践,只有36-86%受访者能够做到。

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副院长黄仰山教授表示:「现时各界正就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治疗进行研究,但及时评估社区的心理行为反应,对于制订控制疫情措施及风险沟通策略,同样重要。例如,是次调查结果反映公众需进一步减少团体社交活动,以减少感染传播的可能性。」

确诊需时愈来愈长

研究团队分析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有关首56名本港新型冠状病毒确诊者的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及流行病学的资料,例如感染源头、密切接触者数目,以及病发、求诊、住院及被隔离的日期等等。结果发现,近90%个案都出现病发后堵截延误的情况,平均堵截延误的日数大约6日,最严重的个案更延误了14日。而愈近期被确诊的个案,堵截延误的问题亦愈严重。此外,大部分个案于确诊前都曾求医多于一次。

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教授郭健安建议:「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初期病征较轻微,或因此令患者病发后多番求诊才被确诊及隔离,增加了患者将病毒传播给紧密接触者的风险,包括医院内传播的风险。有见及此,倘若有更多感染源头不明的个案出现,政府或需考虑进一步暂停公共服务或关闭商场等措施,减低交叉感染的机会。市民亦应更谨慎地保持社交距离,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聚会,这是每个人也可以做到而且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于疫情发展,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系主任许树昌教授认为现时不能掉以轻心。许教授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力比沙士病毒更强,患者病毒量于发病第二至第三日已达高峰,即其早期感染力极强,容易于家庭群组中传播。由于新病毒有约14天的潜伏期,至少要观察潜伏期的双倍时间有否新增个案,才可判别疫情何时可纾缓。」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