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衰竭減低死亡率

0
1390
views

調查發現,香港人對心臟衰竭的病徵及相關風險缺乏認知,並低估死亡率,約一半患者於確診心臟衰竭後5年內死亡,死亡率比乳癌及大腸癌更高。心臟衰竭更有年輕化趨勢,18-44歲的患病率在20年間上升超過4成。

臟衰竭困擾全球逾6千萬人口,患病率佔整體人口約1-2%;2019年本港因心臟衰竭入院超過21000人次。據統計,三分一的第三、四級心臟衰竭患者需要入院,而入院次數愈多、死亡率愈高。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心臟不能正常有力地泵血,心臟衰竭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臨床病徵,引起的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疾病、心瓣疾病及心律失常等。常見症狀包括:胸悶氣喘、頭暈、水腫、沒胃口。

心臟衰竭可分為四個級別

第一級

  • 體能活動沒有影響
第二級
  • 進行體能活動時稍微受到限制,休息過後沒有不適。
  • 日常會感到疲倦、心悸及氣喘。
第三級
  • 體能活動明顯受到限制,休息過後沒有不適。
  • 輕量活動已感到疲倦、心悸及氣喘。
第四級
  • 不能進行任何活動,靜止時也感到疲倦、心悸及氣喘。
  • 進行簡單的日常活動時不適情況會加劇。

 

治療心臟衰竭藥物

  • ACE抑制劑(ACEI)或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RNI)
  • β受體阻滯劑
  • 抗鹽皮質激素(MRA)
  • SGLT2抑制劑(SGLT2I)

患者不應自行停藥或減藥

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可視乎病情需要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心臟科專科醫生劉柱柏表示,臨床見不少患者因對心臟衰竭認知不足而抗拒依從醫生處方服藥,例如ACEI屬降血壓類藥物,患者認為血壓正常便無需服用;SGLT2抑制劑原為降血糖藥,但亦可用於降血壓,非糖尿病患者又認為不必服用。其實大部分心臟衰竭藥物都有多重療效,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而處方不同藥物來改善及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切忌胡亂「揀藥食」、減藥,甚至自行停藥。

2021年歐洲心臟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對心臟衰竭的治療指引,建議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幫助降低死亡風險及預防病情惡化。劉柱柏醫生建議患者要加強對病徵及藥物的認知,及早接受治療穩定病情,降低入院機會或死亡風險。

自我管理病情

關心您的心一項「前線醫生對心臟衰竭患者病情管理的看法及建議」調查,訪問了94名前線醫生,結果發現僅17%醫生認同心臟衰竭患者能良好管理病情,管理上不足之處甚多,包括:病人飲食控制欠佳、欠缺有系統的自我記錄、未能有效表達病徵或病情嚴重性、藥物依從性低、體能活動不足;八成受訪醫生認為單靠病歷及患者口述不足夠了解病情變化,亦認同系統性定期記錄病徵能加強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有助醫生監察病情及制定合適的醫療方案,減少緊急入院。

心臟科專科醫生范瑜茵認為調查結果正正反映本港患者及醫護面對的困難和挑戰,由於心臟衰竭需要醫患共同配合及努力,採用積極治療方案,持續及定期監察病情變化,才能提升整體療效及確保患者生活質素,因此,有需要推出相應措施助醫患攜手管理病情。3

全方位支援計劃

關心您的心聯同17名前線心臟科專科醫生推出「醫患同行.正視心衰竭」計劃,製作一系列教育資訊助患者線上線下同步管理網站www.goalongwithheartfailure.hk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