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心臟衰竭減少住院

0
2503
views

心臟衰竭是一種普遍而嚴重的心臟疾病,本港每年因此病住院超過一萬八千人次,其中八百人死亡。

臟健康列車為探討本港患者情況,進行「心臟衰竭患者的認知及自我管理」問卷調查,召集人陳藝賢醫生及起搏之友副主席蔡致中醫生公布調查結果。

調查訪問102名心臟衰竭患者(66男/36女),當中三成人過去一年曾因心臟衰竭入院一次或以上。雖然逾八成受訪患者知道心臟衰竭會引致氣喘(85%)、腳部水腫(83%)和容易疲倦(83%)等常見病徵,但54%人不知道會引致食欲不振;亦分別有31%及44%不知道個人行為和習慣與心臟衰竭的病徵及入院次數有關,顯示患者認知不足,容易忽略日常生活對病情的影響。

自我管理意識薄弱

要有效控制心臟衰竭,日常生活習慣及積極自我管理十分重要。但調查發現僅六成人常常或每天進食低鹽餐,只有41%常常或每天運動30分鐘,且多達25%從不或很少運動。量度體重及檢查足踝腫脹情況有助監測病情,但只有13%會常常或每天量度體重,35%表示從不或很少會;亦僅36%會常常或每天檢查足踝腫脹情況;更有20%表示會忘記服藥,可見患者普遍忽略良好的自我管理及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受病徵困擾亦不主動求診

調查亦發現,即使出現病徵,大部分受訪患者亦沒有採取行動作改善,當感到呼吸困難或足踝腫脹時,只有39%很可能會減少飲食中的鹽分,更只有18%很可能會減少流質攝取,僅44%很有可能尋求醫護人員協助。受訪患者的求診意識同樣薄弱,只有13-30%患者出現不同病徵時,會於1-2天內求診,過半數患者感到氣喘、腳部水腫或食欲不振,即使嚴重至不能工作、上街或做家務,仍只會待定期覆診時尋求醫生協助。
陳藝賢醫生指出,結果反映患者就心臟衰竭的自我管理不足,主動尋求醫護協助的意識薄弱,需加強針對病徵及自我管理的患者教育,並計劃研發協助他們自我管理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式。

積極管理心臟衰竭助減入院率

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因各種原因引至功能減弱,患者的心臟泵血功能會出現問題,令氧氣及其他養分未能有效地透過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分,病情嚴重有機會引致死亡。

蔡致中醫生表示,氣喘和腳部水腫是心臟衰竭常見的病徵,然而不少患者的警覺性低,大大增加病情惡化而需要入院治療,甚至死亡的風險由於心臟衰竭屬長期病患,需要患者有良好的自我管理來控制病情及改善生活質素,研究顯示改善自我管理技巧有助減低四成入院率。

治療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習慣及自我管理十分重要,此外,亦可透過藥物治療或植入心電儀器來控制病情。近年已有新式藥物適用於2-4期心臟衰竭患者,研究證實有效減低入院機會及死亡率。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