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足汤水常护理 中医教你改善脚跟痛

0
6473
views

香港人很多都有脚跟痛的毛病,早上起床时特别明显,行路多了又会发作,西医称为「筋膜炎」,中医则称为「跟痛症」。

 

位运动健儿是否有出现以下之情况?

  1. 起床站立时足跟疼痛
  2. 久行后足跟疼痛增加
  3. 年龄约40-60岁
  4. 肥胖人士(BMI大于24)
  5. 属跑步运动者或经常久站人士

若以上问题出现3个或以上,你有可能已成为「跟痛症」高危一族!

跟骨主要是由海绵样松质骨组成,常因跟骨底面的慢性损伤引起疼痛。多见于40-60岁中年人、运动者以及肥胖人士。例如:运动者在跑步时,因体重以及其他因素,使足部压力增加,加快足跟组织损耗或蹠筋膜发炎,引起疼痛;肥胖人士该症之形成机制与跑步运动者相似,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

成因  

该情况起病缓慢,常在跟骨蹠面疼痛,可有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多为一侧发病,晨起站立及行走时间过久时疼痛加重,足跟表面不红不肿,常见病因为跟骨脂肪垫萎缩、蹠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压症以及跟骨骨刺。

跟骨脂肪垫萎缩  

足跟、足跟外缘及第一蹠骨支持重量部位显著,皮肤大量角化,浅筋膜结构致密,脂肪增厚,形成脂肪层。随着年纪及体重增加,脂肪垫厚度减低,其弹性降低,因此形成跟痛。

蹠筋膜炎  

蹠筋膜也叫足底筋膜,为足底增厚之筋膜。足底着地时须承受人体重量的2-3倍,足底的旋前机制为分散该重力的重要因素。蹠筋膜是维持横弓的重要结构,作用于纵弓的扭力使蹠筋膜尤其是跟骨内侧结节突起产生最大的牵拉,若蹠筋膜长期牵拉,则会引起炎症。

跟骨滑囊炎 

跟骨隆突是跟骨固定解剖结构,在行走、蹠屈及穿鞋压迫等因素下,使滑囊产生挤压及摩擦,产生水肿、渗出及充血等无菌炎症。异常突起的跟骨隆突可使其和跟腱间隙明显狭窄,长期炎症作用下可使组织黏连及退变。

跟骨高压症  

跟骨由海绵样松质骨组成,其髓腔内静脉窦较大,当人体站立或行走时,因跟骨位于人体最末端,受重力影响,动脉血容易流入,静脉血较难回流,当人体长期站立,或受外伤影响使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跟骨内血液瘀积,发生失代偿,使骨内压进一步增高,血管增宽,形成局部水肿及炎症。

跟骨骨刺  

骨质增生分为病理性、外伤性及生理退化性。跟骨骨刺属于生理退化性骨质增生。好发于跟骨底面结节部分前缘,多因长期牵拉,使结节部分压力增加,结节部分之纤维反复断裂修复,断裂处微细出血钙盐沉着及骨化,增加拉力强度。增生的骨质对足跟软组织长期慢性压迫及刺激,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炎性反应,刺激足跟部之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中医见解  

俗语有云:「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气血不足或阻塞瘀滞都能使机体出现疼痛症状。可见跟痛症为局部气机瘀滞、气血运行不畅,使其气滞血瘀,脉络受阻,不通则痛;而寒气从脚起,寒性凝滞,湿性重浊,寒湿之邪停滞于足跟,气机不畅,故见脚跟疼痛。《诸病源候论》说:「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可见劳累过度或肾气不足因此筋骨不荣,引起足跟疼痛。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跟痛症,是以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为主要治则。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内服中药、浸泡药水以及针灸治疗等方法以达到疏通经络、祛瘀止痛的功效。

  • 活血化瘀类 —— 疼痛是由于气血瘀阻引起,因此,若改善局部气血运行,可适当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增强机体气血运化,达到活血化瘀止痛。常用药物有:红花、桃仁、川芎、乳香、没药、三棱等。
  • 祛风除湿类 —— 风湿能导致气机运行受阻,适当使用祛风除湿药物,能使气机运行顺畅,气血运化功能正常,疼痛缓解。常用药物:威灵仙、透骨草、木瓜等。
  • 温通经络类 —— 寒邪能使气血凝滞,故使用温通经络药物,使寒邪祛除。常用药物有艾叶、附子及肉桂等。
  • 壮腰健肾类 —— 肾主骨生髓,若肾气亏虚,则骨无以滋养,因此骨骼不荣。适当使用壮腰健肾药物,可使骨骼强健,减少骨刺增生。常用药物有:桑寄生、五加皮、川断、牛膝及杜仲等。

沐足  

外用药物可使药力直接渗透患处,配合内服中药汤剂,可增强其疗效。偶尔出现足跟疼痛情况,可使用以下汤剂沐足跟。
药物:透骨草、威灵仙、三棱、莪术、红花、艾叶、 川牛膝、桑枝等。
做法:以10碗水浸泡30分钟后再以武火煲沸,转文火煲约10分钟即可。待药水稍凉后浸泡疼痛之脚跟。
温馨提示:药物分量请咨询中医调配,妇女怀孕期间或行经期间应避免使用。

保健汤水  

长期足跟疼痛人士,多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之体质。平素无疼痛时,可饮用以下汤剂,补益肝肾,减缓足跟疼痛发作。
常用汤方:(1人份)
材料:牛膝3钱、杜仲4钱、川芎3钱、狗脊3钱、桑寄生6钱、白芍3钱、瘦肉1两。
做法:瘦肉汆水后备用;其他材料放入锅中,加入10碗水(约1500毫升),以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煲约40分钟。

日常护理  

通过日常生活习惯的调节,可以减低跟痛症的发作机会。

  • 选择舒适的鞋子 —— 行走或站立时,足部须负全身重量。因此,适当的鞋子能纾缓足部的压力,减少足底的疼痛与不适。例如:选择质料较柔软的矽胶垫,可以减轻足跟压力;室内可穿著富有弹性的拖鞋,后跟垫高,使脚掌受力点前移,减少足跟韧带的拉力,减轻摩擦。
  • 控制体重 —— 体形较肥胖及过重的人士,因足底负荷较一般人大,引起足跟痛发生机率较高。适量运动以及饮食均衡对于足跟疼痛情况有一定的帮助。
  • 减少跟部负重刺激 —— 久站及久行容易使足跟负重过度,而刻意行走健康步道(鹅卵石路)容易使足底负重不平均,反而容易损伤足底筋膜。我们可用有效及温和的治疗方法,例如:行天灸疗法、沐足、推拿等,以刺激足底穴位,达到养生保健效果。
  • 注意保暖 —— 天气寒冷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在皮肤无破损的情况下浸泡热水,增加足部气血运行。
  • 坚持锻炼 —— 适当的运动,能增强肌耐力,降低肌肉劳损情况。平常我们可以选择持久及较为温和的带氧运动。例如:爬山、慢跑等。
  • 注意补钙 —— 多食用含丰富钙质及维他命D的食物,例如:豆腐、鸡蛋、牛奶;在晴天时作适量运动,能促进钙质的吸收。
  • 避免外伤 —— 避免足底筋膜及肌肉长期牵拉形成劳损。若需长期站立时,应经常更换站姿,跑步时足底受力重心可时常更换。3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先向注册中医师咨询。
网页: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