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 —— 中医理论和临床

0
4422
views

肝炎(Hepatitis)是肝脏的炎症。肝炎的成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引起,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肝炎一般分急性和慢性。

病毒引起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至庚型(即A-G)共七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脏细胞肿胀,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直至1908年,始发现原来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素,1947年,将原来的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 Hepatitis)称为甲型肝炎(Hepatitis A,HA);血清性肝炎(Serum Hepatitis)称为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1965年,人类首次检测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

此外,病毒性肝炎还有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过去被定为己型肝炎的病毒现在被确定为乙型肝炎病毒的一个属型,因此己型肝炎已不存在。

病毒肝炎的疫苗包括A型、B型和D型已研发成功;C型、E型及F型则至目前仍未有疫苗。

为害最大的乙肝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只在检查中偶然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等,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2001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以下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病毒者、轻度慢性肝炎或重型肝炎。

香港自1983年起,当时的医务卫生署已开始免费为新生婴儿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注射,2002年,中国卫生部亦与扶轮社携手,在十年内为内地新生儿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注射,乙肝问题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解决。

中国的国病

肝病被称为中国人的国病,原因是中国人患乙肝最多,所以,中国的人国病问题,其实亦是乙肝问题。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肝感染者。中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有1亿多人是慢性乙肝感染者。中国现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约1.4亿,1992年至1995年全国第二次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HBsAg流行率为9.75%,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是乙肝感染者。在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注射后,现时HBsAg流行率为0.5%,但这些数据只限于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中国大陆幅员广阔,在农村地区,疫苗的接种率仍偏低。

虽然甲肝容易感染,但无论中西医,治理甲肝都不困难;若是感染乙肝,则无论中西医暂时仍未有能够理想地杀灭病毒的药物,感染乙肝后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如何可知肝有问题?

当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泻,有的会有低热,或者出现黄疸,有这些征状一定要见医生,检查是否肝有问题。

人体皮肤颜色的一些微妙变化也是肝病的早期信号,尤其需要注意。皮肤和眼睛泛黄,是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表现,面色晦暗是肝炎信号之一,与太阳晒黑的皮肤不同,肝病病人会面部暗淡而无光泽,严重的黑眼圈也是慢性肝脏疾病的早期症状,其中大多数为慢性乙肝。肝病病人的手掌颜色与常人也大不相同,普通人的手掌颜色红润,而患有肝病的病人手掌心泛白无血色,大小鱼际却泛红;躯干皮肤上出现蜘蛛痣(中间有一红点,周围有血丝状)也是信号之一。不过,有些甲肝或是乙肝患者并不一定有症状,医生亦未必能够发现。

中医治肝理念及常用药物

西医治疗肝炎主要针对症状及抗病毒,中医治疗概念则是整体性,亦会使用抗病毒的中药,更针对身体其他问题引起肝脏气血虚或肝肾虚而使用不同药物补肝补肾。从中药提取的抗病毒药物暂时仍未有大型的研究数据,但临床应用上,治疗肝炎的效果都令人满意。

病毒性肝炎是感染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范围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主要症状特点有乏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胁痛、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和压痛等;重症肝炎则有明显出血倾向、肝萎缩、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本病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根据临床还可分为急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迁延性、活动性)、重症肝炎(暴发型、亚急型)和瘀胆型肝炎四种。病毒性肝炎属中医的「胁痛」、「黄疸」、「虚损」、「急黄」、「瘟黄」、「肝积」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肝,与胆、脾,胃、肾等脏腑有关。外因为感受疫毒湿热之邪,内因为正气虚弱。

  • 急性肝炎以实证为主,主要是感受湿热邪毒,郁结脾胃,薰蒸肝胆,阻滞气机所致。
  • 慢性肝炎多虚实夹杂,主要是外邪留恋,肝脾不和,肝肾亏虚,脉络瘀阻所致。
  • 瘀胆型也是虚实夹杂,主要是湿热留恋,薰蒸肝胆,脾虚血瘀所致。
  • 重症肝炎病候危重,主要是疫毒炽盛,化火化燥,内陷营血,邪热内闭,元气欲脱所致。

诊断要点

病征

  • 急性肝炎可有乏力、发热、黄疸、纳呆、恶心、呕吐、脇痛、腹胀、肝区疼痛、肝肿大。
  • 慢性肝炎为急性肝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可有急性期的症状和体征,也可有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还可有肝外器官损害,最多见为关节炎和慢性肾炎。
  • 重症肝炎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明显出血倾向、肝萎缩、肝臭、嗜睡、抽搐、烦躁、谵妄、昏迷、尿少或尿闭。
  • 瘀胆型肝炎黄疸较重,并可有乏力、皮肤瘙痒、肝肿大、大便呈灰白色、消化系统症状较轻。

肝功能

  •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SGPT)持续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
  • 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反复或持续异常、麝香草酚浊度(Thymol Turbidity Test,TTT)、锌浊度(Zinc Turbidity Test,ZTT)阳性。
  • 重症肝炎的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胆固醇降低、氮质血症等。
  • 瘀胆型直接肝炎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偏高可持续数月或一年、血清碱性磷酸酶(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伽玛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GGT)增高、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SGPT)轻度升高或正常。

血清免疫学检查

肝炎特异性抗原抗体可诊断和区别各型肝炎。

肝穿刺病理检查

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情况、纤维化程度均可得到正确资料。

中医的辨证分型

湿热蕴蒸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纳呆厌油,恶心呕吐,胁痛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肝脏肿大,触痛明显。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证候分析:湿热蕴蒸肝胆,可见身目俱黄、胁痛、肝脏肿大、触痛明显;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热灼津液,故发热口渴;湿热蕴结中焦,运化失常,故有纳呆厌油;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腑气不通,故腹胀、大便秘结;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蕴蒸肝胆之象。
治则: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 茵陈、生大黄、栀子、黄连、黄芩、黄柏、 木通、龙胆草、泽泻、车前子(包煎)、猪苓、茯苓、甘草。
随症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以和胃止呕;肝热重者,加田基黄、垂盆草以清肝;湿邪盛者,加苍术、茯苓,滑石、车前子(包煎)以利湿。

脾虚湿阻

症状:疲乏无力,肢体困倦,胁下隐痛,饮食减少,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腻,脉缓软。多见于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脾虚湿阻则疲乏无力、肢体困倦;湿阻气机可有胁下隐痛;脾虚湿阻,运化无权,则饮食减少、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腻、脉缓软是脾虚湿阻之象。
治则:益气健脾,理气祛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 —— 党参、白术、茯苓、猪苓、扁豆、山药、半夏、厚朴、木香、砂仁、川栋子、陈皮、谷芽、麦芽、甘草。
随症加减:畏寒肢冷,五更泻者,可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下肢浮肿者,加桂枝、泽泻,以利水退肿。

肝脾不和

症状:神情抑郁,胁肋胀满或疼痛,时喜太息,烦躁易怒,脘痞腹胀,嗳气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多见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或慢性迁延性肝炎复发。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故神情抑郁、胁肋胀满或疼痛、时喜太息;郁而化热,故烦躁易怒;肝脾不和,脾胃升降失常,可有脘痞腹胀、嗳气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为肝脾不和之象。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 柴胡、枳实、香附、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半夏、厚朴、川芎、白芍、甘草。
随症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以止呕;纳呆者,加谷芽麦芽、神曲、鸡内金,以消食;大便溏薄者,加山药、扁豆,以健脾止泻。

肝肾阴亏

症状:右胁隐痛,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双目花糊,牙宣鼻衄时作,口干唇燥,手足心热,面红潮热。舌红少苦,脉细数,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证候分析:久病损伤肝阴,络脉失养,故有右胁隐痛、形体消瘦、双目花糊;日久及肾,可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肝肾阴虚,虚热内生,则口干唇燥、手足心热、面红潮热;舌红少苦、脉细是肝肾阴虚之象。
治则:益肾补虚,柔肝养阴。
方药:一贯煎加减 —— 生地、熟地、枸杞子、白芍、当归、沙参、麦冬、川栋子、制首乌、山茱萸、甘草。
随症加减:眩晕者,加天麻以平肝;耳鸣者,加石菖蒲克以开耳窍;目糊者,加青箱子、决明子以清肝明目;口干唇燥者,加鲜芦根以生津止渴。

气血瘀滞

症状:胸脘胀闷,嗳气恶心、胁下积块,胁肋胀痛或刺痛,手掌色红,颈臂见蛛丝赤缕,鼻衄齿衄,面唇晦滞。舌质黯红,脉细涩,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部分迁延性肝炎。
证候分析:肝气郁滞,胃失和降,则见胸脘胀闷、嗳气恶心;气滞血瘀,瘀血痺阻胁络,积久成疤,可见胁下积块、胁肋胀痛或刺痛;瘀结日深测手掌色红、颈臂见蛛丝赤缕;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出血不止,可有鼻衄齿衄;面唇晦滞、舌质黯红、脉细涩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则:行气消滞,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 五灵脂(包煎)、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延胡索、香附、枳壳、川栋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随症加减:胁下积块严重者,加牡蛎、穿山甲以软坚散结:衄血者,加白茅根、茜草炭以止血。

疫毒炽盛

症状: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鲜明如金色,高热烦渴,胁肋胀痛,纳少呕吐,嗜睡,神昏谵语,极度疲乏,或兼见衄血或便血,小便深黄。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或细数。多见于重症肝炎。
证候分析:湿热夹毒,热毒炽盛,薰蒸肝胆,迫使胆汁泛溢肌肤,故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鲜明如金色;热毒内炽,灼伤津液,故高热烦渴;肝胆疏泄失司,气机失调,故胁肋胀痛。纳少呕吐;热毒内陷心包则见嗜睡、神昏谵语;热迫血妄行,可见衄血或便血;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深黄;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或细数为疫毒炽盛之象。
治则:清营凉血,解毒利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 水牛角片、生大黄、栀子、黄连、茵陈、黄芩、生地、玄参、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丹参、白茅根、紫草、生甘草。
随症加减:高热狂躁、神昏谵语、肝臭者,急加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以清热开窍;手足抽搐者,加羚羊角粉,以清肝熄风;有腹水者,加车前草、陈葫芦、虫笋,以利水退肿。

肝胆郁热

症状:面目及全身肌肤发黄,持续不解,黄色鲜明,胁痛引背,可有发热或寒热往来,口音咽干,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多见于瘀胆型肝炎。
证候分析:郁热阻滞胆道,胆汁外溢,故面目及全身肌肤发黄、持续不解;肝胆疏泄失司,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故黄色鲜明、胁痛引背;少阳胆经受病,故可有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肝胆郁热,脾胃升降失常,则纳呆腹胀、恶心呕吐;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是肝胆郁热之象。
治则:疏肝利胆,清热导滞。
方药:三金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 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茯苓、车前子(包煎)、通草、丹参、枳壳、延胡索、甘草。
随症加减: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者,加柴胡以和解少阳;恶心呕吐,加姜竹茹以止呕;脾虚加党参、白术、薏苡仁以益气健脾。
针灸疗法:取穴至阳、肝俞、胆俞、阳陵泉、足三里。如湿热蕴蒸加大椎、曲池、外关;肝气郁结加期门、支沟、内关;湿邪困脾,加阴陵泉、三阴交、中脘,均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3

张浪(注册中医师)

没有特效中药

肝癌是中国第一杀手病,现时中国是采取中西结合治疗肝癌,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亦使用针灸帮助肝癌患者减低疼痛及化疗的副作用。中医不能把肝癌治好,却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肝功能不致不断恶化,延长生命时期。

中医药里暂时仍未有特效药可以治好肝癌或完全杀灭乙型肝炎,但是中药可帮助病人提高免疫力,有机会在长时间治疗下提升肝功能。治疗肝炎,不同中医师会使用不同的药物及因应不同病人的体质而作出改变或加减,并无特别包治愈的特效药物。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