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憶中的急症室
李啟偉醫生小時候是哮喘病患者,經常因哮喘病發而進出急症室,那時沒有吸入式氣管舒張劑,需要注射藥物到身體內控制喘鳴。進出急症室成了李醫生小時候的家常便飯,在小小心靈造成不可磨滅的回憶。也許這就是成就了李醫生今日成為急症室醫生的原動力。
那時候的我經常於半夜哮喘發作,由母親陪同到急症室打針。急症室是一個牆壁鋪著冷冰冰淺綠色磁磚,白色的圍幔裡瀰漫著一股濃烈消毒藥水氣味的地方。我半坐臥在病床上,一邊喘一邊瞪著天花板上的日光燈管,小小心靈充滿了矛盾,既希望醫生叔叔可以盡快替我這位「常客」止喘,卻又非常害怕護士姐姐從不鏽鋼針盒中夾出來的玻璃針筒(在我小時候的年代,治療哮喘主要是以注射支氣管擴張劑,而不是以吸入性療法作為急救首選處理方法)。
仍記得,護士姐姐在我的前臂上找到靜脈後,便會把不鏽鋼針刺入皮下,然後把冰冷的玻璃針筒用膠布緊緊貼在我的前臂上,再三叮嚀我不要亂動後,便轉身離開,去照顧其他病人。
無力的我雙眼看著玻璃針筒的活塞徐徐地把止喘藥送進了身體裡面,大約半小時後,雖然出現因藥物副作用所引起的心悸及手腳顫抖等症狀,但哮喘也已有了顯著的改善,呼吸回復順暢,疲憊不堪的母親才安心地靠在床邊睡著了。
應盡量避免致敏原
臨床上,哮喘病發作時氣管及支氣管會因受到外來過敏原的刺激而收縮、黏膜發生水腫及大量黏液分泌,終致呼吸道狹窄及阻塞,氣流通過之阻力大增而使患者即時面臨呼吸困難及缺氧的危機。
哮喘病可發生於各個年齡層,實際上超過一半以上的哮喘患者在兩歲以前出現第一次哮喘發作。患者往往具有先天遺傳之過敏性體質,一旦遇上後天環境中之過敏原或是激發因子,就有可能被誘發哮喘。故患者應盡量避免接觸自己本身特定之過敏原,如工業廢氣、冷空氣、花粉、塵埃蟎、某些藥物、黴菌、動物毛皮、蟑螂、香煙、呼吸道病毒感染、蚊蟲叮咬,以至於各種過去曾經引起過敏之食物。
天氣寒冷的日子,建議哮喘患者應戴上口罩,使吸入的空氣比較濕潤且溫暖。哮喘患者也應避免過度疲勞,避免劇烈運動及情緒激動。
舒張劑無效時要即時送院
大家或許也都注意到每當哮喘病發作時,病人的呼吸會出現高頻之喘鳴聲,此乃進出管腔變得狹窄氣道時,氣流因阻力突然大增而發出較高音之聲響,好比我們吹笛子時,氣流經過愈小的笛孔,吹出音調就愈高一樣。這時若是合併發生如胸悶、持續咳嗽、呼吸急促等各種哮喘症狀,患者應先以平常隨身攜帶之氣管舒張定量吸入劑自救,一旦發現效果不彰,必須在第一時間立即迅速送醫救治,分秒必爭,切勿延誤。因為患者馬上就可能出現致命的急性呼吸衰竭及缺氧狀態,嚴重可致死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