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吃甚麼?
走到超市,食物的品種五花八門、日新月異。遇到新產品推出市面,總有一圈圈人圍著產品攤位試食。曾有家庭主婦說,總覺得新科技下的產品一定比較好吃,經科技改良的品種一定較原本的更好。
基因改造是科學家透過生物科技,將某個基因從生物中分離出來,然後植入另一種生物體內的技術。例如科學家認為北極魚體內某個基因有防凍作用,於是將它抽出,再植入蕃茄之內,製造新品種的耐寒蕃茄。含有基因改造生物成分的食品稱為「基因改造食物」。
環境危害
基因改造食物會對環境帶來嚴重威脅,例如基因污染1,可導致野生品種消失,令品種單一化,從而破壞生物多樣性。部分加入抗蟲基因的農作物,亦可能帶來抗性問題,引致「超級害蟲」2 出現;此外,如果抗除草劑的基因傳播到雜草,更會導致「超級雜草」3 出現。
2001年11月,科學家及墨西哥政府發現,墨西哥三百多種野生粟米品種受到基因污染。墨西哥是粟米的發源地及品種集中地區,基因污染不單破壞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更威脅到糧食安全,因為人類千百年以來就是以不同的野生品種來培育新的農作物品種,以對抗新蟲害、新病害及適應多變的氣候和環境條件。同時,基因改造食物是從實驗室中創造出來的新物種,對地球的生態系統來說,屬於外來品種,一旦被釋放到自然環境,就會大量繁衍,若有任何出錯也無法挽救,最終可能破壞生態平衡,甚至帶來另一場大自然災害。
威脅食物安全
基因改造技術過去亦曾在基因改造農作物中出現來源不明的基因,就連製造「基因改造」的公司也未能解釋。部分基因改造農作物被加入抗蟲基因,實驗證明該種基因改造物種對實驗老鼠的免疫系統造成損害。此外,部分基因改造食物亦可能導致某些抗生素失效,從而使一些疾病失去有效的藥方,威脅人類健康。
國際權威機構包括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及經濟合作組織等都表示,人工移植外來基因可能令生物產生預期不到的後果。國際消費者聯會(中國消費者協會為其附屬會員)亦表示「現時沒有一個政府或聯合國組織會聲稱基因改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
基因改造食物是人造的生命,而不是大自然原有的品種。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基因改造生物只是經過短期的安全評估,基因改造食物對人體安全的負面影響有可能需要十多年,甚至數十年時間才會顯現出來。市民是否值得冒這個風險?
基因改造的真相
一些支持基因改造的科學家及企業認為基因改造技術能提高農產量,因此有助解決飢餓問題。事實上,飢荒並非因為糧食不足,而是分配不均,所以基因改造食物並不能解決飢餓的問題。
當代的科學家指出,基因的機制和表達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或「教條」被認為是過分單純。基因工程雖已經歷多年發展,但其技術仍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例如插入基因的位置的技術仍無法被準確肯定,基因工程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仍難以可靠地預計。因此,任何基因改造的生物體都不應該被釋放到環境或食物鏈中。
我們仍有選擇麼?
大豆及粟米是現時最普遍的基因改造食品,佔總數量的八成。由於大豆及粟米是很多加工食品的原材料,如粟米澱粉、大豆油、大豆卵磷脂等,換句話說,我們在市面上隨時可以買到含基因改造成分的食物。
愈來愈多市民關心食品安全問題,也關注基因改造食品潛在的健康風險,很多消費者都希望可以選擇不吃基因改造食物。由於基因改造食物不能從肉眼分辨出來,亦可能混入至加工食物的原材料中,消費者根本避無可避。多個國家已通過有關強制的標籤基因改造食物法例,讓消費者在選購食物時有知情權及選擇權。3
註:
- 基因污染 ── 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能繁衍後代,甚至可與其他品種交叉繁殖,例如當野生粟米與基因改造粟米交配,所產生的後代都帶有基因改造成分,污染了野生粟米品種,一旦出錯,將危害整個生態。
- 超級害蟲 ── 長期種植抗蟲的基因改造作物,可能令田間的害蟲對基因改造作物的抗蟲基因形成抗性,一般的殺蟲劑也不能將它殺死,形成超級害蟲。
- 超級雜草 ── 與超級害蟲一樣,田間的雜草可能被抗除草劑的基因改造作物污染,形成抗性,以致一般的除草劑也不能將它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