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片顯示,小弟弟左手小指發生壓碎性骨折,加上血管及神經的嚴重損傷,目前只好考慮進行截肢手術。」 聽到才4歲大的兒子將永遠失去一根手指,心疼的母親楞住了,簡直無法接受殘酷的事實。
「那麼他以後就少一根小指囉,醫生,是這樣嗎?」
「的確左手小指會比較短小。」
「醫生,求你救救他的手指!都是我不好,一不留神關鐵門時沒有注意他的小手正扶著門邊,聽見他慘叫才發現他的手指被夾在門縫裡,動彈不得!」
「我們會盡力保留他小指的剩餘功能。」
自責地凝望著手術同意書,母親的淚珠滴在那不忍的簽名上,痛心地吻了寶寶,啜泣著目送小孩被推進手術室,媽媽的心碎了!
遺害深遠
手指是兒童在睡醒後身體上最活躍的一部分,因此,兒童手指受傷是一件值得我們關注的意外事故,其所造成的問題大致可分為急性期影響及慢性傷害。
受傷當時往往會帶給小孩極度的疼痛及恐懼,急性期的痛楚在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 (如遊戲、學校活動、課外活動、進食、自我照顧等)也勢必造成種種障礙。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見不幸被門窗夾傷的指骨發生嚴重骨折。
與此同時,這類意外事件亦使家長產生極度的焦慮及自責,擔心小孩的手指是否能完全康復、會否導致日後發育畸形或功能上的障礙。若一旦因受傷程度太過嚴重而必須面對截肢的命運時,其所造成的慢性傷害則更為深遠,不但使兒童在接受教育及學習各種技能上形成嚴重障礙,更使傷者內心長期承受著心理創傷(Psycho Trauma)的折騰,同儕壓力、自卑感、缺乏自信、退縮、孤僻、憂鬱,甚至憤世嫉俗、自暴自棄。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導致兒童手指意外受傷的因素及其預防措施,以避免或減少不幸事故的發生。
兒童斷指的數據
根據在英國Glasgow皇家病童醫院一項具權威性的研究顯示,手指受傷好發於兒童。38%傷者年齡小於5歲,32%年齡介乎於5-10歲之間,30%年齡大於10歲。59%手指受傷發生在家中,15%發生在托兒所或學校,4%發生在車上,6%發生在其他場所。手指被房門夾傷佔79%(其中75%發生在家中,4%發生在學校),手指被車門夾傷佔9%,而被鐵閘夾傷佔7%(其中4%發生在家中,3%發生在公園),其他門窗夾傷佔5%。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49%的手指夾傷意外發生在門鉸側(Hinge Side),38%發生在門鎖側(Lock Side),而只有5%發生在雙重門的兩片門板中間,約有8%的兒童傷患或家長不清楚到底手指夾傷事故發生在哪個位置。年齡較小的兒童(小於10歲)手指夾傷意外好發於門鉸側,而年齡較大的兒童(大於10歲)手指夾傷意外好發於門鎖側。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手指夾傷事故發生時,約有47%的個案門戶是由另一位小孩關上的,25%的個案門戶是由另一位成人關上的,15%的個案門戶是自動關上的或被風吹關上的,還有13%而受傷者自己關上的。
至於門窗夾傷手指的發生率及常見部位,請參看(圖2)及(圖3)。這些寶貴的流行病學的數據,不但是臨床外傷學上必須的診療依據,更可作為日後研發各種預防措施的重要參考。
防夾概念
立法硬性規定全面裝設預防門窗夾傷措施將是進步國家保護兒童及降低社會成本的必然趨勢。目前市面上已可見根據各種不同概念設計的防夾設備,其成本低廉,但卻可保障兒童的肢體安全,避免發生遺憾終身的意外事故。在此簡略介紹三種主要的防夾概念:
防止兒童手指伸進門鉸的設計概念:
澳洲科學家發明用塑膠罩覆蓋門鉸側的溝槽,使小孩子無法把手指伸進門鉸。但此項發明只針對預防發生在門鉸側的手指夾傷事故,卻忽略了門鎖側的危險性。
發生夾手指時產生緩衝的設計概念:
丹麥科學家發明以橡膠緩衝手指被門鉸夾傷時的力量。但此項發明只針對減輕發生在門鉸側的手指夾傷事故,卻忽略了門鎖側的危險性。在門框及門緣上裝上泡綿乳膠,緩衝手指被門夾傷時的力量。
保持門戶處於打開狀態的設計概念:
在孩童無法觸及之部位(門鉸側或門鎖側皆可)放置Stopper,使門戶無法完全關閉,防止小孩意外夾傷手指。其材料可以金屬、木材、塑膠或橡膠製成,而且當成人需要關門時可隨意移除Stopper。
在門鉸側的溝槽中放置泡綿乳膠塊作為緩衝,使門戶無法完全關閉,防止小孩意外夾傷手指。在孩童無法觸及之牆壁上裝置鏈條,鉤住門板,使門戶無法關閉,防止小孩意外夾傷手指。以楔狀Stopper置於門板下方,使門戶無法關閉,防止小孩意外夾傷手指。
總結
縱使有各式各樣防夾設備的發明,針對預防兒童手指夾傷意外的最有效方法莫過於教育小孩及照顧者有關避免手指受傷的常識,才能真正達至「預防勝於治療」的最理想境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