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瞬间

0
1048
views

在急症室病床上躺着一位发高烧、呼吸急促的中年男人,自从一场浩劫被救回性命后,便不幸成为植物人。虽然经过长期治疗后已能以颈项上的气管造口自行呼吸,无奈却永远无法恢复神志正常地生活及与家人沟通。

人不但要仰赖食管喂食,大小便、清洁身体及翻身都长期依靠家人的照料,而且由于无法自发性排痰,经常发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成为医院的常客,叫其家属疲于奔命,但却又不忍心放弃。

回顾事发当日,若其妻儿能在患者倒下的第一时间以心肺复苏术来维持其脑部及体内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及血氧供应,就不致于在等候救护车的关键时刻里,因心脏没有血液输出而导致脑部缺氧过久,纵使到达急症室经过抢救后,心脏能够恢复跳动,生命得以靠着维生系统延续,却因脑部组织严重受损而造成永远的遗憾。

心肺复苏术

根据美国医学界的统计,每年因为心脏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几近百万。而因心脏停止输出而突发死亡者,七成发生在到医院前。经过政府及民间团体努力推广后,大多数美国国民都对心肺复苏术(CPR)的用途及其重要性有一定的概念并愿意接受基本技术的训练,因而导致四成的猝死者得以复苏成功,每年约有20万人的生命因此获救。

成人CPR施救方法(ABC)

A(Airway)打开并维持呼吸道畅通:

  1. 检查患者有无意识:轻拍患者双肩,叫唤患者。患者若无反应立即高声呼救,并打999,打电话时,应清楚说明姓名、事发地址、电话号码、附近的地标、简述患者状况,并请对方覆述一遍基本资料。
  2. 将患者置于仰卧姿势(若怀疑是创伤事故,注意固定颈椎。)
  3. 倾头抬颚法或推下巴法打开并维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4. 检查有无呼吸:施救者用耳朵脸颊靠近患者口鼻,聆听有否呼吸声,感觉有否呼吸气流,同时用眼睛观察胸部有无起伏。

B(Breathing)施行人工呼吸

  1. 捏紧患者鼻子,嘴巴紧接患者嘴巴吹两口气,每口气2秒钟。
  2. 吹气时,要注意患者的胸膛有否随着气体的进入而慢慢鼓起。
  3. 吹完了第一口气时,嘴巴离开,让病人能将气吐出,这时要注意还是要以上述方法维持患者呼吸道的敞开,等气呼出后,再重复以上动作吹入第二口气。

C(Circulation)维持血液循环

  1. 先观察患者有无肢体活动、咳嗽或自发性呼吸等循环现象,若无,显示患者无脉搏,应立即施行心外按摩。
  2. 把患者平躺在地板或稳固的硬平面上
  3. 施救者跪在患者肩旁,双膝分开与肩同宽,肩膀应在患者胸部正上方、手肘伸直、垂直下压于胸骨上。
  4. 施救者掌根置于胸骨中央或两侧乳头之间的中点上。心外按摩(Cardiac Massage)时不可压于剑突处以免导致肝脏破裂,亦不宜对胃部施压,以免造成患者呕吐。
  5. 两手手指互扣、手指上翘,以避免触及肋骨,造成肋骨骨折。
  6. 以每分钟100次的速率,施行15次的心外按摩(15次的压缩时间共约9-11秒),每次下压胸廓约4-5公分。
  7. 下压与放松时间应相等,施压时口里数着一下,二下、三下……十三、十四、十五,注意唸第一个字时下压、第二个字时放松(Audio Prompt)。
  8. 心外按摩时施力需平稳、规则而不中断。
  9. 15次心外按摩后施行2次人工呼吸。
  10. 持续上述CPR动作四个循环后,再检查脉搏或观察有无肢体活动、咳嗽或自发性呼吸等循环现象。若仍无呼吸脉搏,再继续施行CPR,并每4-5分钟检查患者脉搏与呼吸一次。
  11. 因为每一下的心外压缩只有大约25%正常心搏所产生的血液输出量,所以一旦开始施行心肺复苏术后,不可任意中断7秒钟以上(上下楼等特殊状况除外)。

心肺复苏术急救的观念

2000年时,美国心脏医学会结合世界各地非美国心脏医学会组织成员的专家们,以实证医学为基础,制定了一套全球统一的CPR急救准则,并在2000年版的心肺复苏术教材中,针对数项急救技术的准则作出了重大的改变,其中包括:过去强调一旦发现神志丧失对刺激无反应的病人应先打电话求救再施行ABC的急救程序(Phone First)。其背后的逻辑在于突然意识丧失的成年人中约占80%肇因于发生致命的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心室心搏过速,必须及早施行心脏去颤电击,因此有需要及早求救取得心脏去颤电击器。然而,2000年版的心肺复苏术教材中特别强调遇溺、创伤、药物中毒及小于8岁的小孩,先给予急救CPR 1分钟后再打电话请求支援(Phone Fast)。

其实这只不过是之前版本的进一步改良,实际上前后两者之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因为溺水、创伤、药物中毒及小于8岁的小孩的死亡往往跟呼吸衰竭或心脏休止有关,需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摩的急救程序,心脏去颤电击并非首选急救手段。

过去一向强调以检查颈动脉来判断患者心脏有否输出,但此举对于一般不曾接受过医学训练的民众来说未免要求过高,反而容易使施救者产生误判,耽搁了急救的时机,因此2000年版的心肺复苏术教材主张教导民众进行CPR时不再检查颈动脉脉搏,改以观察有无「肢体活动」、「咳嗽」或「自发性呼吸」等循环现象来决定是否有需要作进一步的心外按摩及人工呼吸。

新版的心肺复苏术教材中提到当施救者忌讳传染病而不愿意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折衷方法是可仅做胸部按压,并特别强调成人CPR压胸速率从旧版的每分钟80-100下改为每分钟100下。而为了简化急救程序,让民众更易于掌握,双人CPR压胸与吹气比率从旧版的5:1改为15:2,与单人CPR相同;而对于疑是异物梗塞导致心跳停止的成人病患,一般民众在施救过程中不用特别穿插加做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只需在每次施行人工呼吸前检查口中是否出现异物,若有异物,以食指挖除异物即可。当然若施救者是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则仍需进行哈姆立克法来去除异物,较有效地使气道快速恢复畅通。

认真学习备不时之需

实际上,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在医学界有另一个更贴切的名称心肺脑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特别强调抢救脑部组织,不但只求恢复患者的心肺功能,更进一步要求救活的不只是植物人,因为心肺复苏术的终极目标乃尽可能在发生心搏或心脏输出停止事故的第一现场于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维持脑部及体内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及血氧供应,因此时间就是生命!

既然这是在生死一瞬间,随时随地可以徒手救人一命的技术,身为现代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认真学习心肺复苏术,并主动推荐给身边所有的人,让其得以发扬光大,使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活在一个更有保障的生活空间里。3

注:

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 哈姆立克法其实是腹腔挤压术(Abdominal Thrust),以发明人美国医生H.J. Heimlich命名,以帮助噎到的人排除卡在喉咙的异物,恢复呼吸。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