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的蜘蛛网 —— 下肢静脉曲张

0
5392
views

静脉曲张非常普遍,最常见是发生在下肢,就是小腿上出现一条条凸起的青筋,除了影响外观,患者会有酸胀感,更可发展至坏死及溃疡。

体的静脉系统负责将血液带回心脏,可分为深层及表层静脉。正常情况下,下肢静脉血要克服地心引力不断地向心脏回流,而静脉壁上的瓣膜可以阻止静脉血向下倒流,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但当静脉瓣膜出现问题或因人体久站或负重等原因,使得双腿下肢静脉血向心回流不畅,瘀积在下肢静脉血管时,在重力压迫的情况下,静脉就会曲张,即小腿上出现「青筋」,形成一条条骇人眼目的「小青蛇」,此乃常见的症状。

浮脚筋

静脉曲张俗称「浮脚筋」,因为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姿势,缺乏肌力运动,以致血液无法借力回流至心脏,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导致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一般女性出现静脉曲张的机会高于男性病因与体质及遗传有关,肥胖、怀孕、长久站立、服用荷尔蒙、腹腔压力增加及老化等也是诱因。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加剧,血液长期留滞于下肢,使静脉压力上升,妨碍血液循环。而膨胀的静脉易使周围的感觉神经受压造成下肢胀痛、小腿肌肉抽筋、内侧痕痒;严重时会引起水肿、静脉血栓炎、郁血性皮肤炎、皮下色素沉积、出血、皮肤长期溃烂,难以愈合,甚至引起恶性病变。

本病属于中医「筋瘤」范畴,筋瘤一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记载:筋瘤质硬而色紫,青筋盘曲,如蚯蚓状。在五脏中与肝脏关系最密切,主要病机为肝郁化火、寒湿凝滞,或由于气虚导致血运无力。若再并发下肢静脉溃疡则属「臁疮」、「老烂腿」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乃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久行久立,过度劳累,进而损伤筋脉,以致经脉不和,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瘀血阻滞脉络,日久交错盘曲,类似瘤体之状。亦有因远行、劳累之后,涉水淋雨、遭受寒湿,寒凝血脉,淤滞筋脉络道而为病。瘀久不散,化生湿热,流注于下肢经络,复因搔抓、虫咬等诱发,则腐溃成疮,日久难收敛。

治疗

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以外科手术将发病堵塞的静脉抽除,以改善血液循环。而在中医治疗方面,《黄帝内经》中指出,「凡用鍼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由于其发病原因为气滞血瘀,下肢受压令气血运行欠畅,瘀血便积聚在小腿上。根据「宛陈则除之」的理论,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对于轻中度的静脉曲张,有显著的疗效。针灸则有助于松解局部肌肉紧张,减轻血管压力,降低疼痛,提高肌肉收缩功能,增强并逐渐恢复其「第二心脏」的功能,并可改善局部血液回流,促进新陈代谢,保障局部肌肉与皮肤的营养供应,从而消除疼痛、水肿及缓解抽筋,使皮肤颜色慢慢恢复至正常。

中医强调治病求本,治疗上应注意理气和补气。理气是针对气滞,补气是针对气虚,若气虚兼气滞者则应攻补兼施。理气以条达肝气为要,运动是重要的一环,中药治疗也可达到疏肝理气作用,常用方剂有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补气是针对气虚患者而言,常用补中益气汤一类方药。气虚阶段可进一步发展成阳虚,以手足冰冷为其特点,阳虚而寒多则令气血凝滞不行进而加重病况,此时便应结合温阳治法。如已出现青筋涌现,成块状结节的病人,临床上还需配合活血化瘀;而形体肥胖伴有静脉曲张问题者,要同时考虑是否有痰湿问题,用药则依患者情况随症加减。

穴位保健

可以拇指或食指按压以下穴位,揉按至有酸胀感,每日早晚一次,各穴按约三十秒。有助于气血畅通,缓解症状。

阴陵泉

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运中焦,化湿滞,调膀胱,祛风寒。

三阴交

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功效:补脾助运,活血化瘀,散结止痛。

足三里

位置: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功效:清热化湿,降逆利气。

丰隆

位置: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功效:和胃气,化痰湿。

日常生活保健要点

  •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穿过紧之衣物、鞋袜。
  • 勿翘脚,妨碍血液循环。
  • 适度足浴,可加入生姜或花椒等温热之品,以加强腿部血液循环。
  • 控制体重,适量运动。

运动保健方法

  • 脚踝运动:达到彻底强化小腿肌肉收缩的作用,一次完成后再交替做,一组做10次,每天做2-3组。
  • 弓箭步伸展运动:呈弓箭步,前弓后箭,双手撑靠墙,身体慢慢向前压,至最紧处时停留约10秒,双脚交替輪流各做5次,每天做2-3组。
  • 抬腿运动:将双脚举至与心脏齐平或高于心脏,每天2-3次,促进下肢血液反流心脏,加强下肢循环。3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先向注册中医师咨询。
网页: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