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过,凉风送爽,终于可摆脱夏季的闷热湿气。随之踏入冬季时节,小儿湿疹病患可达总门诊人数一半以上,而且湿疹也是儿科常见和多发性疾病之一。
中医没有「湿疹」的病名,根据西医临床特点,可归纳为中医「湿疮」和「斑疹」范围。男女老幼也可发病,以先天敏感性体质的人为多,冬季复发为常。湿疹为多型性皮损分布,最明显特点是皮肤痕痒、皮损糜烂、流滋、结痂;根据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主要分三型
风湿蕴肤
可见小儿常常抓之并见糜烂或渗出,皮损较红、瘙痒剧烈为特点,以袪风健脾、化湿清热为主,萆薢渗湿汤为基本方;方中有萆薢、薏苡仁、牡丹皮、黄柏、赤茯苓、泽泻、滑石、甘草。如果遇热痕痒甚,则加黄连、黄芩、蝉蜕、牛蒡子、白僵蚕以清热袪风为主。如皮疹渗液较多,或出现水疱、糜烂等,舌边有齿印,苔白腻者可加苍术、白鲜皮(白藓皮)、地肤子等。
脾虚湿困型
皮损不是很红或滋水较清稀,反复发作,轻度肥厚粗糙,搔抓后易流滋清水,加上面色萎黄,食欲差、大便溏泻;以健脾利湿止痒为主,参苓白术散作代表方,若脾虚口淡苔浊,可后下砂仁;若在缓解期可重于补气健脾,可重用党参、黄耆。
血虚风燥型
皮损干燥肥厚、抓痕、血痂、搔痒为主。代表方以当归饮子为主,有当归、白芍、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黄耆、丹参、何首乌、生甘草;治法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主。
内治外治
湿疹此病的总法则也不离健脾为主,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在病因病机上已围绕着脾虚湿盛为此病的始终,所以初起和急性期以袪风、化湿、清热为主,佐以益气健脾;在反复慢性期内,必以养阴益气润燥为主,健脾为辅。所以由此可见,健脾在小儿湿疹上有着重要地位,反映补后天以补先天不足的特点。
外治法对小儿皮肤病颇受欢迎,西医以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等作为皮肤科常用药,特别在于抑制皮肤痕痒,可有效缓解急性和亚急性的湿疮,但停药后病情反复,复发率高。所以急性炎症性皮损,仅有潮红、肿胀、无糜烂或渗液时,用中药粉剂和洗剂外涂为主,有水疱、糜烂、渗液时,则用溶剂湿敷及油剂外涂。慢性皮损则以霜剂、软膏为主,皮疹肥厚者则用硬膏贴敷。
除了中药治疗小儿湿疹外,还有配合外治法及中成药一并治疗。如初期只有潮红、没有渗液或水疱时,可以用清热止痒的中药,如苦参、地肤子、黄柏、荆芥等各20克煎汤温洗或用消炎止痒洗剂外洗。
若是水疱渗液多或者是渗出较明显的或有糜烂创面的,可以用收敛较强的中药例如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各30克外洗及湿敷,外搽黄连油、青黛油以促进渗液吸收,起收敛作用;若干燥如苔癣样变的皮损,可以青黛连油膏以保护皮损,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
如临床上遇上病情较严重的小儿,例如湿疹分布部位是大范围或痕痒较甚的小儿,可以三棱针在患儿湿疹患处(或相应穴位)浅刺数针,放出少量血液,能有止痒、退热解毒效果。
戒「发物」
小儿湿疹加重原因主要是饮食不当,或搔抓过度致皮肤感染,例如面积较大的,可用马齿苋、黄柏各20克煎汤湿敷。还应注意饮食和生活调养,例如有些人对异体蛋白过敏,对这类食品应该少吃,必须戒掉「发物」(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的食物,而且可因进食后会突然发病,或引起旧病复发或新病加剧),如虾、蟹、鸭、鹅、笋、芋头、鲮鱼和鲤鱼等食物或会加剧皮肤旧患,适宜戒之。
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洗澡时温度,切勿过冷或过热,而且应避免使用肥皂或者含香料的沐浴液,减少刺激皮肤可能。而且须注意每次浴后或每日护理涂上润肤露,保持皮肤湿润,才可纾缓及减轻痕痒情况。湿疹病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敏感源,衣服上也注意穿轻松柔软的纯棉为宜,化纤制品等不可以直接接触皮肤。避免过度清洗皮肤,保持大便通畅,才可以好好控制病情,减少瘙痒。3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咨询注册中医师为宜。
网页:www.yanchai.org.hk中医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