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止运动损伤疼痛

0
2657
views

针灸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种在中医学上常用以针刺或是火灸人体穴位作治疗疾病的方法已广被全球所认识。针灸除了治病,最奇效是止痛,临床治疗比
服药打针还要迅速。

与各种运动,不论是足球、篮球、游泳、跑步等等,都有机会因碰撞、肌肉关节受到过度牵拉扭转,或过度重复某一动作等等而造成四肢关节或躯体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等)的扭挫伤或劳损。受伤或劳损部位很多时会出现肿胀疼痛,而关节受损除肿胀疼痛外,关节活动受到限制亦引起不便。此类损伤疼痛,除了服止痛药外,针灸治疗亦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推荐的64种针灸适应症中,有32种与疼痛有关。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治疗急性痛、慢性痛、癌症痛等等痛症。针刺麻醉还可用于预防手术痛。

虚实痛证

根据中医学理论,疼痛的发生,主要可概括为虚实两个方面,即「失养则痛」及「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多见于实证。中医学所说的实证其主要病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外因方面,如风、寒、湿等侵犯脏腑经络,或跌仆扭挫等外伤,损伤四肢躯体,皆能引致受伤部位气滞血瘀,甚至肿胀,而瘀血阻滞经络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引起疼痛,即是出现了「不通则痛」的情况。而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又会引起肢体麻木、痿软、痉挛或脏腑功能失去平衡。至于内因方面,例如脏腑功能失调,引致内生痰浊瘀血,留驻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亦可导致「不通则痛」。

「失养则痛」  

「失养则痛」则多见于虚证。虚证多为内因所引起,如当脾肾阳虚时,脏腑经络失于温煦,经脉失于舒展而痛;当肝肾阴虚或肺胃阴虚时,脏腑经脉失于濡养,亦会引起筋脉失于舒展而痛;或阴虚虚火内生,热伤筋脉,也会引发疼痛。据以上所述,运动引起的扭挫伤或劳损,导致气滞血瘀,经络闭阻不通而痛,可归为实证。 

止痛为调整阴阳

那么,针灸为何可以止痛呢?疏通经络是针灸其中一个主要的治疗作用。通过针灸疏通经络的作用,使闭阻的经络复通,促使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正如《千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如因外感风寒湿而引致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因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袪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失养则痛」的虚证,是由于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导致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常所致。而针灸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通过拣选适当的穴位进行相应的针灸补泻手法,可有调节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作用,从而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达到治病的目的。如脾肾阳虚时,气血不行、经络失养而引起肢体疼痛、麻木不仁、酸软乏力,可通过灸法和针刺的补法来达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止痛的作用。又如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可用滋阴潜阳之法,取太溪穴,针用补法以滋阴,配以行间穴,针用泻法以潜阳,以达到调整阴阳以止痛的效果。

疼痛与致痛源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针灸信息是通过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及神经末梢的兴奋经躯体神经和部分交感神经传入中枢的。而这些针灸信息促使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位释放不同的递质。这些递质中有的具有加强镇痛的作用,有的起了对抗针刺的作用,有的与另一递质之间具有协同或代偿作用,有的则呈拮抗关系。针刺镇痛效应是这些递质在中枢不同部位共同作用和互相影响的结果。而5-HT和吗啡样物质可能是起主导作用的;如果它们在针刺过程中占优势,就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此外,有研究指出,疼痛的发生与体内致痛源有关。当经络不通时,某些体内致痛源的化学因子浓度升高,引起感受器的兴奋,而产生痛觉,即显示了「不通则痛」的情况。通过针灸疏通经络,使积聚在通道的病理性致痛源得以清除,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1997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的针灸听证会上,中国的韩济生教授作了《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的报告。会议认为针刺镇痛是有科学根据的有效治疗方法,使针灸治疗在美国受到重视。故此,综上所述,若因运动引起的损伤疼痛,如情况适宜,亦可考虑接受针灸治疗。3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先向注册中医师咨询。
网页: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