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企企或负重 中年更易足跟痛      

0
3122
views

足底筋膜炎为最常见足部疾患,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但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步行和做负重工作人士,例如:销售员、服务员、教师、物业管理员、搬运员、护理人员等均容易患上此病;加上近年长跑运动成热潮,不当的锻炼或穿着不合适的跑鞋,亦令足跟痛疾患年轻化。

底筋膜炎的临床特征包括:早上下床脚底踩到地板时,脚跟出现酸痛,严重者会感到强烈刺痛,不敢着地,走动一阵子后,疼痛会渐渐减轻;之后若站立或行走太久,疼痛又会加剧。

足底筋膜炎的病变位置主要是跟骨结节处,由于长时间站立、步行、长跑等,使足底筋膜在跟骨结节附着处反复牵拉、劳损,引致无菌性炎症,日久纤维化,活动时刺激跟前神经而产生足跟痛。此病常见的病因是退化,但亦有其他原因,包括:先天足部结构,例如:高弓足、扁平足、后天长期穿着高跟鞋或硬底鞋、孕妇、体重超标者及更年期女性等,导致足底慢性发炎而出现此症。

中医早在汉朝《黄帝内经》已载:「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明过度站立或行走,易损伤足跟部筋骨。隋朝《诸病源候论》也指出:「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元代《丹溪心法》及后世医家称此病为「足跟痛」,症状类似现代足底筋膜炎。

中医病因及治疗 

「足跟痛」属中医「骨痹」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基本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为:肝肾亏虚、寒湿阻络,加上外伤、劳损等外因诱发,导致瘀血阻滞,不通则痛。

中药内服

  1. 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年老体弱肝肾之气逐渐亏虚,导致筋骨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故治宜补益肝肾、蠲痹通络,常用:方如独活寄生汤加减;阴虚者加地黄、黄精;阳虚者加锁阳、补骨脂;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血虚者加当归、白芍等。
  2. 寒湿阻络:涉水或居住湿地,感受寒湿外邪,寒湿之邪侵袭足跟部,阻滞经脉,不通则痛。此类患者多表现为遇寒加重,得温则舒。故治宜祛寒除湿,常用乌头汤加减;寒重者加桂枝、细辛;湿重者加苍术、薏苡仁。
  3. 瘀血阻滞:长期的劳损或外伤,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脉络,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表现为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患者舌质暗,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常用方为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气滞重者加柴胡、香附。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具有疏通经脉、通络止痛、提高痛阈的作用。治疗足跟痛取穴原则为:

  • 局部取穴 —— 针剌痛处及其周围常用穴位如:大钟穴、复溜穴等。
  • 循经取穴 —— 中医学认为此病与肝肾有关,即取与肝肾相关经络的穴位,例如;承山穴、飞扬穴等。
  • 上下配穴 —— 例如手部的肩髃穴,配脚部的太溪穴、申脉穴等。

中药熏洗

借助热力和药力,散寒止痛、活血通络。轻症可用中药威灵仙煎水加陈醋泡脚,具通络散瘀、解除挛缩的作用;疼痛较剧的可用三川汤(生川乌130g、川牛膝30g、当归30g、川花椒30g)加减治疗。

做法为:水煎药汁,趁热熏洗患足,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一剂药可用2-3天。熏洗后,配合足底按摩改善足跟部的血液循环,松解黏连、缓和挛缩、通络止痛。

注意:生川乌具剧毒性,只宜外用。

中医食疗

黄精淮山鸡脚汤
功效:滋肾益肝
材料:黄精12g、淮山药20g、怀牛膝9g、川续断9g、土茯苓20g、女贞子9g、生姜3片、米酒2汤匙、鲜鸡脚6只、瘦肉150g。
制法:瘦肉切粒,鲜鸡脚洗净,汆水待用。其他材料洗净,连同瘦肉、鲜鸡脚全部放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煮1.5小时,调味即可。每周饮1-2次。

日常生活中的保养

  • 多休息,避免长时间步行或跑步。
  • 穿合适鞋,尽量避免穿着高跟、太紧或太硬的鞋子。
  • 定时做训练小腿后侧肌肉和足底筋膜的运动:例如跟腱牵拉运动,屈伸应尽量做到最大限度。每次活动10-15次。
  • 脚踩着高尔夫球或网球轻轻按摩脚底,以减轻足底筋膜的张力。3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先向注册中医师咨询。
网页:www.ucn.org.hk
Facebook:facebook.com/ucnch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