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都市人常見疾病,不少人備受困擾。每個人的排便習慣各有不同,大多數正常人為一至兩日一次,大便呈完整條狀,排便過程舒暢。
便秘患者,普遍常見症狀為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糞質乾硬或呈粒狀,常伴有排便困難感(包括排便費力、排出困難、排便不盡感、排便費時及需手法輔助排便)的病理現象。
《蘭室秘藏.大便結燥門》謂:「若飢飽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燥結。」中醫認為,便秘主要是由燥熱內結、氣機鬱滯、津液不足和脾腎虛寒等病機所引起。
人類進食之後,食物經消化、吸收營養後,剩下的廢物到達大腸之後便是糞便。理論上糞便愈早排清對人體愈好,但如果腸道蠕動緩慢,糞便在腸道的時間愈久,水分被吸收時間就會愈長,則使糞便變硬。如果無法每日或隔日排便,久而久之,宿便堆積在腸道便會形成很多問題,長期便秘有機會引發痔瘡、肛門損傷或有膿瘡等併發症,亦可能增加患腸道疾病風險,包括憩室,嚴重會導致腹痛和憩室炎症等。雖然便秘與大腸瘜肉及腸癌未證實有直接關連,但多數便秘患者大多吸收較少纖維,而缺乏纖維正與大腸瘜肉及腸癌有關。要改善便秘必須從生活習慣和運動做起,嚴重便秘者應向醫生諮詢,切勿濫用瀉藥,造成日後對瀉藥的依賴。
日常生活習慣保健:
- 專心排便 —— 排便時看報紙、玩手機會令人分心,不能專心排便,使排便時間過長,容易導致痔瘡及便秘問題加劇。故應避免此陋習,養成良好習慣。
- 晨起喝溫水 —— 起床後先喝一大杯暖水,有助增加便意,更可增加大便含水量,紓緩大便乾硬問題。尤其在夏天,水分流失得快,便秘人士更要多喝水。
- 定時排便 —— 應慢慢嘗試培養便意,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逐步解決便秘。
- 平日宜少食煎炸辣,多食粗糧、蔬菜和水果。
- 勿久坐或久站。
- 忌長期倚賴藥物:倚賴藥物後,便秘的情況會變得嚴重,較難再調理身體,故應先從生活及飲食入手。
穴位保健
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穴位,輕輕揉動,以痠脹感為宜。每日3次,每次60壓。
支溝穴
位置:在手腕橫紋上4隻手指(約3寸)兩骨間凹陷處。
功效:清熱理氣、降逆通便。
天樞穴
位置:在臍中旁開3隻手指(約2寸),即為天樞穴。
功效: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改善腸腑功能。
上巨虛穴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
功效:化濕行滯,通調大腸腑氣。
腹部
按法:以手掌根部緊貼腹部,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肚臍周圍,邊揉邊推直至產生微溫感覺,如此反覆。每次按摩時間持續8-10分鐘即可,每日按摩2-3次。
功效:順著腸道的蠕動方向按摩,能加快腹部血液循環,促進胃腸平滑肌的收縮,刺激腸道蠕動加強,幫助排便。
運動保健
脾主四肢,四肢活動有助脾胃健運,而脾胃運化有助大便暢通。
仰臥起坐
仰躺,手在胸前交叉,輕抬膝蓋。一邊吐氣,抬起上半身,吸氣時躺下。做2至3組,每組做10次。
溫馨提示:抬起上半身的高度,大約是能看到自己肚臍的程度。可在腰部下方墊個抱枕,減輕背部和腰的負擔。此運動適合年輕患者。
貓式運動
四肢著地,兩腳間隔2個拳頭的距離,手指、腳趾各自併攏。視線朝下,吸氣的同時腹部凹陷、背部拱起,停止呼吸,維持同樣姿勢15秒。接著邊吐氣,臀部向上頂,雙手向前延伸,直到額頭貼到地面,保持胯部抬起,讓大腿與地面保持垂直,胸部、手臂和手指盡可能地向前伸展,停止呼吸,維持同樣姿勢15秒。做2至3組,每組做10次。
溫馨提示:身體盡可能地向前伸展,直到下巴和胸部貼於地面。此運動適合年輕患者。
轉腰運動
兩腳分開站立,與肩同寬或略寬於肩,兩手臂自然下垂,兩眼目視前方。上半身保持正直,腿、膝也要伸直,不能彎。先將腰向左側送出去,然後再往前、右、後,順時針轉圈。整個過程要慢,雙肩不能動,雙膝不能彎,慢慢轉上30-50圈,再逆時針轉30-50圈。做動作時要慢要連貫,且呼吸自然,全身放鬆。
溫馨提示:轉腰運動適宜在早晨空腹時進行,做完後再喝一杯溫開水,幫助排便效果更好。此運動適合所有年齡層患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