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调护缓解痛经不适

0
3008
views

很多女性每月都经历一至两天痛经之苦,轻者隐隐作痛,影响情绪,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疼痛剧烈时甚至可引起晕厥。

经是指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中医称之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本病以青年妇女较为常见」,需注意的是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移位、盆腔炎、子宫腺肌病等,必要时需进行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或需及早治疗。

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情志、饮食或起居不慎等病因有关,病机主要分虚、实,虚者为气血不足,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这种痛往往发生于经期后,隐隐作痛,轻轻揉按小腹可稍缓解;实者为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这种经痛多痛在经前、经期间,疼痛剧烈拒按。按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肝肾虚损、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及寒凝胞中四型。

中医的辨证论治

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治疗主要分为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先缓解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中医的常见证型为:

1. 肝肾虚损型

主要症状有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欢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或头晕耳鸣,或腰酸腿软,舌淡苔薄,脉沉细。此时应补肾填精,养血止痛,治疗可选用调肝汤加减(方中有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

2. 气血虚弱型

主要症状有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治以补气养血,和中止痛。方药可用圣愈汤加减(方中有人参、黄耆、当归、川芎、熟地黄、生地黄)。

3. 气滞血瘀型

主要症状有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痛,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可选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有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4. 寒凝血瘀型

主要症状有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热敷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治疗采用温经散寒,祛瘀止痛的方法,方药可用温经汤加减(方中有当归、川芎、芍药、吴茱萸、丹皮、人参、麦冬、半夏、桂枝、阿胶、生姜、甘草)。

5. 湿热蕴结型

主要症状有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药可用清热调血汤加减(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若患者经来腹痛剧烈,伴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大汗淋漓,甚至出现晕厥,此时病势危急,当及时救治。

痛经的穴位按摩与艾灸

除了服药治疗外,还可以尝试用简单的穴位按摩来缓解痛经,操作容易方便,效果亦快。平躺在床上,用掌根在腹部脐周反复旋转按摩3-5分钟,以产生温热感为度;或按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的三阴交,亦是缓解痛经非常有效的穴位。另外,可以用艾条温和灸小腹的关元穴及中极穴,能令患者感到温暖舒适而减低疼痛,对寒凝血瘀型的痛经尤宜。

预防与调护

生活有常

改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痛经有效的方法,受风寒湿冷侵袭易引发痛经,因此经行期间要避风寒,注意保暖,忌淋雨涉水,特别是避免游泳、滑水等水上运动,以防寒湿侵入胞中;经行期间保持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不要做剧烈运动,耗伤气血,但也不要久坐不动,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可作适当的运动,做一些简单纾缓的伸展拉筋的动作,有助于改善痛经的问题;调节情志,放松心情,消除恐惧,解除思想顾虑,从而使气机畅通;注意经期卫生,绝对禁止性生活。

饮食有节

女性平素还应注意饮食调节,亦可以减少诱发痛经的因素。经期少饮咖啡、茶、可乐,少吃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切忌饮酒。忌食寒凉、生冷之品,如冷饮、雪糕、鱼生、螃蟹、西瓜、香蕉、苦瓜、山竹、绿豆等食物,寒性凝滞易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痛经。另外,一些刺激性食物包括过酸或辛辣之品亦不宜,酸性食品有固涩收敛作用,使血液涩滞,不利于经血的畅行和排出,因此痛经患者应尽量避免在经期使用此类食物;辛辣燥热的食物会助热与血搏结,气血凝结从而加重痛经。若为寒性痛经时可喝一些热的姜枣红糖水,取煨姜3片、大枣2枚,适量红糖煮水,具有温经散寒功效,对缓解疼痛效果明显。3

备注: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咨询注册中医师为宜。
网页:www.yanchai.org.hk中医服务内容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