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不能治百病!

0
4047
views

天灸疗法近年在香港备受追捧,参与的人遍及老中青,在六、七月时,随便打开任何一张报纸,皆可看到大大小小关于天灸治疗的广告。究竟天灸使用的药物会否受天气影响?是否有不适宜治疗的伏天?更重要是,是否人人都适合天灸治疗?

灸在香港流行不过是近十年的事,香港人对中医有不解的崇拜情结,再加上天灸不是侵入性治疗,甚至连药也不需服,很容易便赢得巿民欢心。香港医管局亦非常体贴巿民需求,2009年时辖下13间中医教研中心皆推出天灸防治服务。

甚么是天灸?

天灸是因传媒广泛报道后,由中国大陆传到香港。在中国医书中有「天灸」这个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那时的「天灸」与现时的天灸在概念和治疗上并不完全相同。南北朝时天灸亦是使用外用药物放于穴位上作疾病治疗,例如治疗头痛,但是完整地使用白芥子、细辛等药物在三伏天中贴于穴位上这种冬病夏治的概念,则到了清朝才有系统性方案。

现时的天灸又名「发泡灸」,清朝初期医学家张璐《张氏医通》「夏季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敷于某些穴位,对防止哮喘有好处」可说是天灸治疗最早的记载,至晚清名医吴师机的《理瀹骈》,对天灸有更详细及系统的论述。

作用机理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先有病才会见医生,由医生诊断患甚么病然后处方药物。中医学的理念则讲究「治未病」及标本同治,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及人与天时相应,在未病之前先做好防御来避免疾病发生。天灸其实是药灸疗法,不需烧艾,亦不需用针,而是利用天时(伏天)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贴药物,达到刺激穴位,由表及里,循经络到脏腑来调治气血阴阳,扶正袪邪。对一些在冬天会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冬病」发挥在夏天防治的功能。

天灸治甚么病?

巿面上很多关于天灸治疗的广告,有些几乎说到能治百病。天灸虽好,但同一套方案却不是甚么病也能治。天灸治疗特别适合一些体质虚寒的病人,例如怕冷、体质虚弱、精神欠佳、痰稀白、清鼻水之类体质偏虚寒的人。接受天灸之前,医师会先分辨病人体质,以阳虚、易受风寒侵袭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最为适合,例如鼻敏感、哮喘、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因为天灸的特性及用药都是对这类病者效果较佳。

天灸治疗在药物和穴位的选择需兼顾治标与治本,常是利用药物达到温阳、驱寒、补肾、益肺、健脾的治本原则,以及通窍、止咳、化痰等治标效果。

有些机构近年推出痛症专方,说天灸可治疗慢性疼痛、慢性胃痛或腹泻,甚至亦有针对男性性功能障碍、尿频之类,如果是治疗不同症状,所使用的药物及敷贴的穴位必须按个别疾病及病人调整,传统的天灸治疗只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

为甚么要在三伏天?

天灸治疗分三方面,就是天时(伏天)、药物和穴位。也许有些人做了天灸治疗,也搞不清甚么是三伏天,这里不厌其烦再说一遍。伏天是依据中国传统节气历法推算出来,意谓夏天最热的时间,按历法规定,由夏至后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称三伏。伏天多在每年的七、八月,有些较详尽的阴历或有列明。伏天必定是庚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以庚属金,腑脏中肺亦属金,庚肺相配,亦是天灸适宜治肺病的缘由。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灸是中医的时间医学,利用炎热的三伏天来增加治疗效果,加强身体的抗病能力,换作西医用语,就是加强免疫力。拣选三伏天是因为在伏天时天气较热,人体汗腺分泌畅旺,皮肤毛孔处于开放状态,对药贴更易吸收。根据天时,夏天阳气最旺,而我们在夏天也是阳气最盛,在夏天温阳,就是顺着阳气而治,助长体内阳气来减少较易在冬天发作疾病的发病率。

伏天一定热?

中国幅员辽阔,天气差异大,香港的伏天是酷暑,但在北京的伏天则未必一定高温,天灸会否因不同地域天气不同影响疗效?

中医治疗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天灸治疗是相对而不是绝对,伏天是指该区相对最热的天气,北京伏天的天气也许不及香港炎热,但相对亦是北京最热,所以进行天灸治疗所选择的三个伏天不会因地理不同而有变。此外,在伏天之前或之后一天接受治疗亦影响不大。不过,中医没有把在气温较低时做天灸的病人,与在气温较高时做天灸的病人做临床对比,这是因为天灸不是即时可见疗效(治疗期需连续三年),要详细观察每个病人不同的反应,维持大规模数据的追踪并不容易。

用药不尽同

一般来说,所有医师会在三伏天进行天灸治疗,但是药物及穴位的选择则未必每个医师都一样,大前提温阳、驱寒的治疗原则不变。清代时《张氏医通》使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回及干姜,现时大部分医师多会选择差不多的组方,只是每个医疗机构或会增加其他药物辅助,总体而言,都是温补脾、肺、肾阳气。

以中医角度看,肺主气,咳与喘都与肺部相关,肾为元气根本,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激发人体所有脏器的主要原动力,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此,无论哪个中医师,都会针对与慢性哮喘相关的器官 —— 肺、脾、肾作治疗,药物选取主要以温阳、散寒、驱风、解表、止咳、化痰、定喘为主。

穴位

鼻敏感、慢性咳嗽或是哮喘等病,中医认为关连肺、脾、肾,穴位要选择与呼吸道疾病相关,肺俞、脾俞及肾俞常是针对治本的必选,其他化痰、止咳通窍穴位则有风门、定喘、百劳。

 

三伏天灸是一个系统治疗,穴位敷贴最少坚持三次,而每次贴药所选择的穴位都不一样,举例说初伏从肺开始,中伏在脾,末伏在肾。大致上,每一年做天灸都是选择相同穴位,不过,初、中、末伏的穴位就是次序改变亦不影响疗效。至于如何编配,不同医师或有不同贴穴的次序。

不适合的人

  • 偏热体质,口干、舌黄、便秘。
  • 急性炎症,如急性支气管炎咳嗽带黄痰或急性咽喉炎。
  •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及糖尿病患者。
  • 容易出血
  • 发热,体温超过摄氏38度。
  • 天灸使用的药物有辛温走散的功效,故此肺肿瘤患者绝对不宜,此外,一些体质极度容易过敏人士,接触任何药物都容易出现过敏反应者亦不宜。
  • 孕妇、3岁以下幼儿、严重心肺疾病者都不建议。

天灸治疗的考虑

先做评估

天灸适合慢性哮喘、肺气肿(慢阻肺病的一种)、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这类中医辨证为阳虚病者,而阴虚内热者则并不适合。至于是阳虚或是阴虚,应由中医师评估。

持续三年

天灸多要连续做三年,因为疗效有积累量变及质变的过程,如果次数太少,疗效不稳定,持续三年可以观察病人进展及病情的控制。不过任何疗法都不是绝对,有人做了三年仍没有明显效果,这种情况医师或会建议病人转用其他治疗。

效果有差异

进行天灸治疗不要急于追求成效,体质的改变需要一定时间,不太可能敷一次便见效。所用的药物是否适合、敷贴的穴位是否准确相当重要,但疗效很可能受到个体差异影响,例如体质、年龄、患病时间长短及是否兼有其他慢性病等等,都会左右治疗结果。一般而言,年纪轻、病历浅都是较快见效的一群。

注意事项

只要适应症把握得好,副作用并不多见,贴药之后,最常见是有皮肤发热、灼痛、发红,严重或会起水泡,都是正常现象,如有水泡,须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敷贴时间成人约2-4小时,儿童1-2小时。治疗期间应戒吃海鲜、虾、牛肉、鸭、鹅及煎炸食物,亦应避免生冷刺激,甘肥厚腻及生痰助湿的食物。

周围环境充满病毒和细菌,无论中、西医都认同人类的身体有先天的免疫屏障,保护身体不被外来病原体侵袭的能力,中医相信强化个人体质可避免病原体袭击,即是常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现时,天灸确实有点泛滥,作为小巿民,要明白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的概念,一方不能治百病,天灸不能对所有疾病都有效,选择天灸治疗时,除了要了解天灸的独特性,也应了解自己的需要从而知所选择。3

谭吉林(顾问中医师)

中医需要一个共同规范

在香港,天灸治疗有些被滥用了。

谭吉林医师说,如果因感冒见不同中医,几个中医师的处方很可能完全不同。

「中医治疗很看医生的悟性,他对病人与药物之间如何调配。中医必须有一个不能改的共同规范,举例说,天灸治疗是针对气管疾病,要使用温阳、散寒药物,这个大前提不能改。但医师可按所处的地方 —— 是南方或是北方等等在药量上作适度微调。尤其在岭南区域,如广东、香港,体质湿热阳虚者多,使用药物应按区域调整,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是中医治疗法则。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作适当的微调是好事,亦体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