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不能治百病!

0
3874
views

天灸療法近年在香港備受追捧,參與的人遍及老中青,在六、七月時,隨便打開任何一張報紙,皆可看到大大小小關於天灸治療的廣告。究竟天灸使用的藥物會否受天氣影響?是否有不適宜治療的伏天?更重要是,是否人人都適合天灸治療?

灸在香港流行不過是近十年的事,香港人對中醫有不解的崇拜情結,再加上天灸不是侵入性治療,甚至連藥也不需服,很容易便贏得巿民歡心。香港醫管局亦非常體貼巿民需求,2009年時轄下13間中醫教研中心皆推出天灸防治服務。

甚麼是天灸?

天灸是因傳媒廣泛報道後,由中國大陸傳到香港。在中國醫書中有「天灸」這個詞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南北朝,那時的「天灸」與現時的天灸在概念和治療上並不完全相同。南北朝時天灸亦是使用外用藥物放於穴位上作疾病治療,例如治療頭痛,但是完整地使用白芥子、細辛等藥物在三伏天中貼於穴位上這種冬病夏治的概念,則到了清朝才有系統性方案。

現時的天灸又名「發泡灸」,清朝初期醫學家張璐《張氏醫通》「夏季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敷於某些穴位,對防止哮喘有好處」可說是天灸治療最早的記載,至晚清名醫吳師機的《理瀹駢》,對天灸有更詳細及系統的論述。

作用機理

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先有病才會見醫生,由醫生診斷患甚麼病然後處方藥物。中醫學的理念則講究「治未病」及標本同治,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強調「天人合一」及人與天時相應,在未病之前先做好防禦來避免疾病發生。天灸其實是藥灸療法,不需燒艾,亦不需用針,而是利用天時(伏天)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貼藥物,達到刺激穴位,由表及裡,循經絡到臟腑來調治氣血陰陽,扶正袪邪。對一些在冬天會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冬病」發揮在夏天防治的功能。

天灸治甚麼病?

巿面上很多關於天灸治療的廣告,有些幾乎說到能治百病。天灸雖好,但同一套方案卻不是甚麼病也能治。天灸治療特別適合一些體質虛寒的病人,例如怕冷、體質虛弱、精神欠佳、痰稀白、清鼻水之類體質偏虛寒的人。接受天灸之前,醫師會先分辨病人體質,以陽虛、易受風寒侵襲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者最為適合,例如鼻敏感、哮喘、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因為天灸的特性及用藥都是對這類病者效果較佳。

天灸治療在藥物和穴位的選擇需兼顧治標與治本,常是利用藥物達到溫陽、驅寒、補腎、益肺、健脾的治本原則,以及通竅、止咳、化痰等治標效果。

有些機構近年推出痛症專方,說天灸可治療慢性疼痛、慢性胃痛或腹瀉,甚至亦有針對男性性功能障礙、尿頻之類,如果是治療不同症狀,所使用的藥物及敷貼的穴位必須按個別疾病及病人調整,傳統的天灸治療只針對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

為甚麼要在三伏天?

天灸治療分三方面,就是天時(伏天)、藥物和穴位。也許有些人做了天灸治療,也搞不清甚麼是三伏天,這裡不厭其煩再說一遍。伏天是依據中國傳統節氣曆法推算出來,意謂夏天最熱的時間,按曆法規定,由夏至後開始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稱三伏。伏天多在每年的七、八月,有些較詳盡的陰曆或有列明。伏天必定是庚日,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以庚屬金,腑臟中肺亦屬金,庚肺相配,亦是天灸適宜治肺病的緣由。

《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天灸是中醫的時間醫學,利用炎熱的三伏天來增加治療效果,加強身體的抗病能力,換作西醫用語,就是加強免疫力。揀選三伏天是因為在伏天時天氣較熱,人體汗腺分泌暢旺,皮膚毛孔處於開放狀態,對藥貼更易吸收。根據天時,夏天陽氣最旺,而我們在夏天也是陽氣最盛,在夏天溫陽,就是順著陽氣而治,助長體內陽氣來減少較易在冬天發作疾病的發病率。

伏天一定熱?

中國幅員遼闊,天氣差異大,香港的伏天是酷暑,但在北京的伏天則未必一定高溫,天灸會否因不同地域天氣不同影響療效?

中醫治療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天灸治療是相對而不是絕對,伏天是指該區相對最熱的天氣,北京伏天的天氣也許不及香港炎熱,但相對亦是北京最熱,所以進行天灸治療所選擇的三個伏天不會因地理不同而有變。此外,在伏天之前或之後一天接受治療亦影響不大。不過,中醫沒有把在氣溫較低時做天灸的病人,與在氣溫較高時做天灸的病人做臨床對比,這是因為天灸不是即時可見療效(治療期需連續三年),要詳細觀察每個病人不同的反應,維持大規模數據的追蹤並不容易。

用藥不盡同

一般來說,所有醫師會在三伏天進行天灸治療,但是藥物及穴位的選擇則未必每個醫師都一樣,大前提溫陽、驅寒的治療原則不變。清代時《張氏醫通》使用白芥子、細辛、甘遂、延回及乾薑,現時大部分醫師多會選擇差不多的組方,只是每個醫療機構或會增加其他藥物輔助,總體而言,都是溫補脾、肺、腎陽氣。

以中醫角度看,肺主氣,咳與喘都與肺部相關,腎為元氣根本,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是激發人體所有臟器的主要原動力,而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此,無論哪個中醫師,都會針對與慢性哮喘相關的器官 —— 肺、脾、腎作治療,藥物選取主要以溫陽、散寒、驅風、解表、止咳、化痰、定喘為主。

穴位

鼻敏感、慢性咳嗽或是哮喘等病,中醫認為關連肺、脾、腎,穴位要選擇與呼吸道疾病相關,肺俞、脾俞及腎俞常是針對治本的必選,其他化痰、止咳通竅穴位則有風門、定喘、百勞。

 

三伏天灸是一個系統治療,穴位敷貼最少堅持三次,而每次貼藥所選擇的穴位都不一樣,舉例說初伏從肺開始,中伏在脾,末伏在腎。大致上,每一年做天灸都是選擇相同穴位,不過,初、中、末伏的穴位就是次序改變亦不影響療效。至於如何編配,不同醫師或有不同貼穴的次序。

不適合的人

  • 偏熱體質,口乾、舌黃、便秘。
  • 急性炎症,如急性支氣管炎咳嗽帶黃痰或急性咽喉炎。
  • 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惡性腫瘤及糖尿病患者。
  • 容易出血
  • 發熱,體溫超過攝氏38度。
  • 天灸使用的藥物有辛溫走散的功效,故此肺腫瘤患者絕對不宜,此外,一些體質極度容易過敏人士,接觸任何藥物都容易出現過敏反應者亦不宜。
  • 孕婦、3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疾病者都不建議。

天灸治療的考慮

先做評估

天灸適合慢性哮喘、肺氣腫(慢阻肺病的一種)、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這類中醫辨證為陽虛病者,而陰虛內熱者則並不適合。至於是陽虛或是陰虛,應由中醫師評估。

持續三年

天灸多要連續做三年,因為療效有積累量變及質變的過程,如果次數太少,療效不穩定,持續三年可以觀察病人進展及病情的控制。不過任何療法都不是絕對,有人做了三年仍沒有明顯效果,這種情況醫師或會建議病人轉用其他治療。

效果有差異

進行天灸治療不要急於追求成效,體質的改變需要一定時間,不太可能敷一次便見效。所用的藥物是否適合、敷貼的穴位是否準確相當重要,但療效很可能受到個體差異影響,例如體質、年齡、患病時間長短及是否兼有其他慢性病等等,都會左右治療結果。一般而言,年紀輕、病歷淺都是較快見效的一群。

注意事項

只要適應症把握得好,副作用並不多見,貼藥之後,最常見是有皮膚發熱、灼痛、發紅,嚴重或會起水泡,都是正常現象,如有水泡,須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敷貼時間成人約2-4小時,兒童1-2小時。治療期間應戒吃海鮮、蝦、牛肉、鴨、鵝及煎炸食物,亦應避免生冷刺激,甘肥厚膩及生痰助濕的食物。

周圍環境充滿病毒和細菌,無論中、西醫都認同人類的身體有先天的免疫屏障,保護身體不被外來病原體侵襲的能力,中醫相信強化個人體質可避免病原體襲擊,即是常說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現時,天灸確實有點泛濫,作為小巿民,要明白中醫講究辨證論治的概念,一方不能治百病,天灸不能對所有疾病都有效,選擇天灸治療時,除了要了解天灸的獨特性,也應了解自己的需要從而知所選擇。3

譚吉林(顧問中醫師)

中醫需要一個共同規範

在香港,天灸治療有些被濫用了。

譚吉林醫師說,如果因感冒見不同中醫,幾個中醫師的處方很可能完全不同。

「中醫治療很看醫生的悟性,他對病人與藥物之間如何調配。中醫必須有一個不能改的共同規範,舉例說,天灸治療是針對氣管疾病,要使用溫陽、散寒藥物,這個大前提不能改。但醫師可按所處的地方 —— 是南方或是北方等等在藥量上作適度微調。尤其在嶺南區域,如廣東、香港,體質濕熱陽虛者多,使用藥物應按區域調整,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是中醫治療法則。在主體不變的情況下作適當的微調是好事,亦體現了中醫的哲學思想。」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