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識疾病的基本原則就是辨證與辨病的結合。有人說:「治病難,難在識病」。此語毫不誇張,正好說明辨識疾病的重要性。
朱肱在《南陽活人書》中說:「因名識病,因病識症,如暗得明,胸中曉然,無復疑慮而處病不差矣。」可見認識疾病,是治療疾病的先導。
一年夏末,一個印刷工人來到診所求診。病人是男性,35歲,前來診治他的耳聾疾病。
主訴:因長期開夜班,數年內聽力逐漸下降,母親在廚房內大聲呼喊,坐在客廳的他亦難聽聞,經專科西醫檢查後,宣布無法治療。
辨證:舌質微黯,脈弦細,精神不振,與我溝通時需要重複及提高聲量,聽覺障礙嚴重。
治宜:益肝腎,理氣血。
二診:溝通毋須重複,但有耳鳴感覺,耳鳴為聽覺功能紊亂而出現的一種症狀,可間斷而作,可持續而作,本例病人工作環境中噪音甚強,更易得此病。
三診:諸症已消,精神狀態良好,後以藥丸方服用,現已正常。並囑其改變工作環境及盡量避免在晚間工作。
耳為聽覺器官,聽覺功能的物質基礎是精氣。「腎藏精」,其氣充耳,所謂「耳者腎之官也」,但《素問.金匱真言論》又明確指出「心開竅於耳」,這是指於心神通「使道」主宰了耳的聽覺。聽覺實質是耳將接受的外界聲音刺激,通過行使神氣的「使道」而作用於心神的反應。所以「心神不明」、「神氣不行」皆可發生耳聾耳鳴、妄聽妄聞等聽覺異常。《濟生方》就將耳聾耳鳴一症,歸納為從腎從心論注。書中寫道:「腎氣通於耳,心寄竅於耳」、「六淫傷之調腎,七情所感治於心」,並提出治心之法在於「寧心順氣」,寧心順氣,則耳為之聰矣。
識病憑「症、證、病」
要準確識病,還得從「症」、「證」、「病」說起。「症」是指單個的症狀,是疾病的外在現象。同一症狀可以出現在不同的病、證之中。
「證」即症候,通過對症狀辨析而來,是疾病某階段的主要矛盾和個性體現,是對疾病發展某階段的病理概括,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提示了疾病的本質,是論注的依據。在文字學上,「證」與「症」通,但中醫學現已嚴格區分。
「病」由症表現出來,是對疾病全過程的病理概括。由此可見,「症」、「證」、「病」三者互相聯繫,又有區別。所以中醫認識疾病的方法,簡而言之,即辨證與辨病結合,即以中醫陰陽、臟腑、經絡病因等學說為其理論基礎,以明診收集的症狀和體徵為依據。協同尋求疾病的本質。
中醫對疾病的命名約四分之三是以主症命名,如咳嗽、泄瀉,上述的耳鳴等,而只在論證時又是以「症」作為治則依據,故有人產生一種誤解,似乎中醫只講辨證,不講辨病。其實不然,早在殷裔甲骨文裡即有疾首、疾身、蠱、症等病的記載。在《山海經》中也有癭、瘕、痔等病的記載,足見辨病的歷史淵源之久。
倘若臨床不辨病,只辨證,醫者胸中沒有全局觀念,則辨證也將是漫無邊際,順逆吉凶,難以預測,特別是對疾病有效專方專藥也無法選用。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整體治療觀,也無法發揮其指導作用。以狐惑病(西醫稱白塞氏綜合症,又稱眼、口、生殖器綜合症)為例說明之,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之說。若不首先辨出「狐惑病」,而只用辨證的方法,可能會將蝕於陰者,按婦、外、痔科辨證;而對蝕於喉者,可能按喉科辨證。錯誤的辨證結果,導致那麼簡單的濕熱,用婦、外、痔、喉四科來醫治,其治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也不能只講辨病,而不講辨證。《溫病條辨》說:「是書著眼處,全在認症無差,用藥先後緩急得宜,不求識症之真,而妄議藥之可否,不可與言醫也。」由於病處在相對「靜態」,而證處於相對「動態」之中,只有通過辨證,才能抓住疾病某階段的主要矛盾,治療才有依據。
上述的一切就是中醫學的特色與優勢。世間的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沒有東方則無所謂西方,沒有古代則無所謂現代,沒有傳統醫學則無所謂現代醫學,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種醫學,也就不存在它的優勢和劣勢問題。
近年來,中醫學在香港已開始有生命脈搏,論者各執其說,見仁見智,至今尚無定論。毫無異議,在現代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作為傳統醫學的中醫學,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不僅不能發展,而且很難存在。所謂特色,就是事物區別於同類的獨特色彩和風格;所謂優勢,就是壓倒對方的有利形勢。特色和優勢,都是在比較中存在的。
中西醫的差別
中西醫學都是研究人體生命過程和疾病過程的科學,但又有著一系列重大差別。
- 研究的層次不同 —— 中醫學是在「天地人」相應理論指導下,在整體水平上研究人;西醫學則是在整體以下水平研究人。
- 構成理論體系的原則和方法不同 —— 中醫學用直觀系統法或樸素系統法,在臨床實踐基礎上,運用以表知裡,以外揣內,以此知彼,以近知遠的方法,對人體和疾病進行活體的、動態的、無剖裂的、整體水平的同步觀察和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西醫學則用元素分析法或還原法,通過實驗手段,應用解剖,顯微化驗及一切新科學技術進行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 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科學基礎不同 —— 中醫學基本上是古代農業革命的產物,當時處於自然科學與哲學尚未分化的自然哲學階段,作為應用科學的中醫學,只能在古代哲學指導下,吸收當時的自然科學成果,形成自己的體系。西醫學則是隨著近代工業革命的崛起,分析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細胞學、微生物學等科的出現,為近代西醫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前提。
- 科學發展不同、理論體系不同 —— 由於歷史背景、研究層次、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中西醫學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過程有著各自不同的科學發現。例如,中醫學發現了臟象、經絡等存在;西醫學發現了系統、組織等存在,並據此分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體系。
中醫的特色和優勢
上述的諸種不同,造成兩種醫學實踐的內容和形式上的不同。以上的比較告訴我們,中西醫學在研究層次和方法上、在體系上、在臨床上這三個方面分別有著彼此不能代替的壓倒對方的特色和優勢。
中醫學最基本的特色和優勢就是它的研究層次和方法,在緊密聯繫外界環境的條件下,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過程進行活體的、動態的,無割裂的、整體水平上的研究。
中醫學正是應用這種方法,沿著這個思路發現了生命過程和疾病過程的許多奧秘,而這些奧秘是西醫學用分析法、解剖法所無法發現的。現在的問題是,目前的科學技術還未能解開中醫學的實踐和發現。對於「腎主耳」的含義,更無法通過解剖得到真理。所以,通文理、精醫理、明哲理、知科理,是一個現代中醫師所具備的基本知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