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敏感在中医病名上叫作鼻鼽(音球),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鼻病。
鼻敏感在临床十分常见,是一种多发性的疾病,可呈逐年性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在古代的文献中已有鼻鼽的出现,《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谓:「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出声也」。
诊断要点
- 病史:部分病人有过敏或家族史
- 临床症状:本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呈阵发性,具有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 检查:发作期的鼻黏膜多为灰白或淡蓝色,亦可充血色红,鼻甲肿大,鼻腔有较多水样分泌物。在间歇期时特征不明显。
中医辨証论治四大类型
1. 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主証: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咳嗽痰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检查时可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黏膜淡白或灰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
治疗:温肺散寒,益气固表。药方采用细辛、荆芥、人参、甘草、诃子、桔梗或鱼脑石等。
2.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主証:鼻塞、鼻痒、清涕连连、喷嚏突发、面色萎黄不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无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检查时可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黏膜淡白或灰白,有水样分泌物。
治疗:益气健脾,升阳通窍。药方采用人参、黄耆、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或柴胡等。
3. 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主証: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长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即非寒冷环境下身体感到寒冷而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或见遗精早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检查时可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黏膜淡白,鼻道有水样分泌物。
治疗:温补肾阳,固肾纳气。药方采用熟地、吴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桂枝或附子等。
4. 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主証: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常在闷热天气发作。全身发热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检查时可见鼻黏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
治疗:清宣肺气,通利鼻窍。药方采用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辛夷花、枇杷叶、升麻、百合或麦冬等。
攒竹穴: 面部眉头陷中,当眶上切迹处。
太阳穴: 面部目外眦旁,眼眶外侧缘处。闭眼,当外眼角纹头尽处。
治法
穴位按摩
除了服食中药调理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达到治疗的效果。通过按摩以疏通经络,驱邪外出,宣通鼻窍。
方法:将双手大鱼际肌摩擦至发热,再贴于鼻梁两侧,自鼻根至迎香穴反复摩擦至局部发热为度;或以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按摩20-30次,令表里俱热,早晚各一次;再由攒竹穴向太阳穴推按至热,每日2-3次。
针灸治疗
鼻鼽可通过针灸治疗以纾缓患者鼻痒、鼻塞、流清涕等之症状。常用穴位以迎香、印堂、风池、足三里为主穴,配以合谷、肺俞、脾俞、肾俞等配穴加强治疗效果。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用补法,10次为1个疗程。
天灸
天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疗法之一,透过敷贴一些属温热类的中药在穴位上,从而温通经络,调整阴阳,提高个人免疫力。所谓「冬病夏治」,是选取一年中最热、阳气最盛的三天进行天灸,这段时间人体腠理疏松,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对冬季常发的疾病如鼻敏感、哮喘、慢性咳嗽、痛証等属虚寒証治疗效果甚佳。
预防及调护
-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 有过敏史之患者,应避免接触或服用易引起机体过敏反应之食物、药物,如海鲜类、动物之毛发、花粉、尘螨等。
-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