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上,肝的意义及在人体的作用与西医的肝并不相同。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筋膜、肌腱),其华在爪(指甲和趾甲),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相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
中医「肝」的概念和西医的肝并不相同。西医的肝是指消化系统的肝脏,单指肝脏这个器官,但中医的肝所涵盖的范围却大很多。在中医学上,肝的功能有以下几个。
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气机,即气的运动。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依赖于气的运动。而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气机的调畅,有重要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可产生种种病变。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气机的调畅。而脏腑之气的生理活动,亦要依靠肝气的疏通,方能畅达而有序。故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便能够促进血液营运不休和津液正常代谢。
-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 脾胃是具有消化功能的主要脏器,而肝的疏泄功能,对脾胃的消化有协助作用。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能调畅脾胃气机,使脾胃之气维持其升清与降浊的特点,从而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肝能分泌与排泄胆汁,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 调畅情志活动 —— 情志活动属于心所主管,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而肝能疏通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活动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情志活动舒畅,心情开朗,既无亢奋,也无抑郁。
- 通调排精与排卵 —— 女性月经的来潮和周期、经量等是否正常,以及男性的排精等,均与肝的疏泄功能关系密切。肝气畅达,血脉流通,则月经通调,表现为周期、经量均正常。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泄,以及女子的按时排卵,是肝肾闭藏与疏泄等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由于女性月经及生育与肝的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古人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说法。
肝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肝脏是人体贮藏血液的主要器官,犹如贮血的仓库一样。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液是运行不息的,但肝内必须贮存一定量的血液,以应付人体在特殊情况下(如大量失血、剧烈运动以及紧张劳动时)的需要。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以及外界气候等因素的刺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会随之而改变。一般情况下,当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则肝脏通过疏泄作用将所贮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当人体安静或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所需要的血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又归藏于肝,此时肝脏所贮存的血量就相应增加。这种外周回圈血量或多或少的变化,以及肝内所贮血量相应的或少或多的变化,即是肝调节血量的功能表现。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肝的生理特性
- 肝为刚脏 —— 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性能,并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以及肝内寄相火,主升及易动,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特性。
- 肝主升发 —— 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中医肝涵盖了西医肝
从肝的功能可见,肝是疏通气机,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活动要靠「气」来推动,肝对「气」有调节畅通的作用,若是肝功能不正常,以上相关于肝功能的都会出现毛病。中医的肝病涵盖甚广,女性的月经失调,甚至中风都可能与肝(因肝火上炎而致)相关。西医的肝病,则是肝脏器官的问题,可以说,中医「肝」涵盖了西医的肝病。
肝位于右胁,主疏泄,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又主藏血,具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开窍于目。肝病常见的证候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血亏虚、瘀血阻络等。中医肝病的证型不等于甲肝或是乙肝,头痛、头晕、血气不足或是脾气暴躁都可能是中医肝火上炎的症状。
肝气郁结
主要脉症: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得嗳气则舒,或见梅核气,或见瘿瘤,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苔薄白,脉弦。
证候特征:本证特征有两方面:一是有情志不遂、情志抑郁;二是有两胁及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窜痛的气滞证候。
肝火上炎
主要脉症: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胁肋灼痛、面红目赤、头晕胀痛、耳鸣如潮、便秘尿黄,或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特征: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及火性炎上的面红目赤等肝经实热证候。
肝阴不足
主要脉症:胁肋隐痛或有灼热感,劳累则加重,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证候特征:胁肋隐痛、目干口干、五心烦热等肝阴虚或兼内热的证候。
肝血亏虚
主要脉症:胁肋隐痛、头晕目眩、两目干涩、手足麻木,女性月经不调甚至闭经,面色不华,眼睑唇舌色淡,脉弦细。
证候特征:胁肋隐痛、面色不华、眼睑唇舌色淡等肝血虚证候。本证与肝阴不足不同,肝阴不足常兼内热,而本证则常兼气虚。
肝胆湿热
主要脉症:胁肋胀痛灼热,脘腹胀满,厌食油腻,或进食油腻食物病情则加重,口苦泛恶,大便溏垢,小便短赤,或有黄疽(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特征:胁痛、脘腹胀闷、厌油口苦、苔黄腻等肝胆湿热证。
瘀血阻络
主要脉症: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胁下积块,面色晦暗,或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证候特征:瘀血阻络证以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胁下积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肝胆瘀血病变。
若是中医师经过诊断,说病人有肝病,并不等同病人患了甲肝或乙肝(无论中西医,肝炎的诊断必须经过详细病毒测试和检查),只不过是病人的肝功能欠佳,当然,亦有可能是因为患了肝炎而出现以上中医范畴的肝病。要注意是,中医的肝病不但包括西医的肝病,还与其他病症有关,例如情绪病、中风、女性月经病、头痛等。
治疗
中医治病是「辨证论治」,就是针对「证」而治,现代中医亦会借助客观数据帮助诊治,若是没有客观数据,只要诊断是肝火上炎,亦可用中医药帮助清肝火。中医治病最主要是针对病证,根据病人患病时所表现的症状而断证,通过对症状的缓解而达到对病证的治疗。
如何养肝护肝?
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起居、乐观的心理状态是养肝护肝有利因素。饮食方面主要是戒酒、戒烟、避免辛辣刺激、肥腻油炸食品;避免过度劳累,远离化学毒素,慎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要注意休息,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饮食以新鲜、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保证充足的热量和一定的蛋白质、维他命C,少吃煎烤油腻的食物。
急性期患者采用低脂、高糖食谱。重症肝炎患者饮食宜低盐、低脂、高糖,保证充分的热量。重症肝炎患者须禁食蛋白质,当病情好转,就可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慢性肝炎患者饮食要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摄入可适当增加。肝炎患者严格禁酒。
肝炎患者应补充良好蛋白质,以下五种食物,对健康都十分有益:
- 牛奶:含优质蛋白质、人体易吸收的乳糖与乳脂、多种维他命、丰富的钙与磷及多种微量元素,是肝炎患者理想的食物。
- 鱼类:其蛋白质与人体的蛋白质结构相似,易于消化和吸收。
- 蜂蜜和蜂乳: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可直接被人体吸收,还含有多种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率高。
- 鸡蛋:蛋黄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包括中性脂肪、卵磷脂和胆固醇。肝炎患者可以合理地摄食蛋类,以每天不超过两个为宜。
- 蘑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他命,还具有抗菌、抗癌的作用和健脾开胃的功能。
食疗
- 水发香菇50克(切丝)、梗米100克,共煮至稠,食粥,每日1次。
- 活泥鳅100克,加水适量,先炖泥鳅至七成熟,入豆腐适量、生山楂9克、金针菜30克、生姜末、盐少许,煮熟。分顿食。
- 苦瓜200克、猪肝200克,加少许料酒、酱油、盐,醃15分钟,冷开水淋冲后,加水适量,入笼蒸熟。
- 甲鱼1只、灵芝12克,料酒、盐、调味少许,隔水炖至酥。3
不要乱吃补肝药
为甚么我们看中医,医师不是说我们肝不好就是肾不好,吓得大家又去验肝又去验肾。
张浪医师说,香港人工作压力大,环境及生活紧张,肝较易出现问题。肝主疏泄,而肾为先天之本,是中医较为注重的两大项,其实无论心、脑、肠胃都相当重要,但通常是肝肾问题较多。受电视剧的影响,有些人以为中医师只要把把脉就可以知道病人病况,张医师说,医师把脉确可以了解肝是否有病,例如有没有肝气郁结或是肝火上炎,但却没可能知道病人患的是甲肝还是乙肝。
肝炎患者一定注意不要自行使用药物,不论使用中药或是西药都需要肝脏的过滤,增加了肝脏的负担,就是买补肝护肝药来服食或是补肝的汤水,都存在风险。针对治疗必须在医生或者注册中医处方下才能用药。
张医师说,中医强调治未病,若是肝脏已经坏了,便无法补救,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才治理。中医药对人体在调补上较有助益,若是发现身体变得较差,可找个中医师把把脉,调理一下,是防病的一个方法。